■彭科峰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一则“只有春假还不够,春假有8天”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悄然走红。自2008年五一黄金周变成3天后,中国人民大学依然坚持“春假+五一”的8天长假模式。2015年人民大学的春假为4月28日到30日,算上周末调休等,实际上共连休8天。校方表示,春假旨在鼓励全校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一线,脚踏实地考察社会。
何谓春假?其实它是一个典型的“舶来品”。在欧美等国的高校,每年三四月份,学生都能享受到一定时间不用上课的休闲假期。美国的大学每年都在春季学期中间安排春假,时间一般是1周,也有个别学校安排2周的假期。春假期间,学校一般会关闭校门,全体学生必须离开学校。
欧美的高校实行春假制度,主要是让学生释放学业的压力,品味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魅力。在日本,许多学生会选择去工作实习或从事项目研究。但相较国外,目前国内高校基本上只有中国人民大学长年坚持推行春假制度,烟台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正在试图效仿。可以说,与美国的春假文化及习俗相比,中国大学的春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春假好不好?笔者认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制度。对于时下的高校学生而言,在校园上课的时间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即便只是进行简单的休闲娱乐,对学生及其家属的生活也是一种调节。在中国,如果春假与五一相结合,还可以起到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目的。更何况,休闲之外,学生还可以择机进行校外实习、志愿工作、社会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此前的统计就显示,大部分学生在春假都会选择实习或者社会实践。
为何中国的高校大多不愿意推行春假?笔者认为,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很长时间内,尤其是在大学毕业生包分配的年代,大学生都被视作高素质的稀缺人才,毕业之后应当马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大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人才培训的基地、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学生的学习时间理应延长而不是缩短,学校也一直强调学生应当刻苦学习而非“浪费”时间去旅游或实践。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传统观念理应改变。
事实上,尽管此前并没有在高校推行春假,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经验累积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春假制度,可以让学生走出“象牙塔”,经历多彩生活。即便是简单的旅行,学生也可以在陌生环境中学习到生存和交流技能。有鉴于此,春假这一制度,理应在中国高校加速推行开来。
《中国科学报》 (2015-03-2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