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继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后,又一次提出这一目标。我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有多远?3月1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
“评价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的大学,国家是不是有一流的大学,一个核心的标准在于这个国家是不是世界上重要的人才强国”,蔡达峰解释,这个“强”既是形容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就是人才让国家更强大。“如果还没达到这个水平,有一流大学对国家来说意义也不大。可能某些学校说自己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但它确实还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的功能”。
蔡达峰说,现在有很多大学排行榜,但是指标体系都不一样,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模式。不过,有些基本的标准应该是公认的,“比如,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师资,然后才是一流的设施”。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对于何为一流的师资,蔡达峰表示,不是自己说(一流),而要看别人是否认同。
蔡达峰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实就是希望我们办学的人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高校的功能建设,或者说能力建设上。而所谓能力建设,一个是教育能力,另一个是科研能力,当然还有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师资实力。”蔡达峰说,包括师资结构、师资的学术水平等,“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东西,只有安安心心把精力集中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教育才有提高的可能性。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培养的渠道就没有了,培养的机制也不成立了”。
但在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师评价系统中,注重的是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职称评定也主要参考科研成果,“从这点上讲,当然会鼓励教师更注重在科研上的投入”。
“很多教师除非有重大的项目需要学生做,一般来说,他对课堂教育以完成最低标准为指标,其余的精力大部分是投入在学术研究上。”蔡达峰对这一点很担忧,“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领导力,客观来说肯定会影响教育质量,所以争创一流大学,关键还是要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功能,尤其是提升自己的教育功能”。
蔡达峰认为,提高师资水平,需要很好的内部环境,“要有相应的师资利益分配制度,这个制度要符合教育工作的规律,不能让老师在人才培养上花费很多精力,但得到的很少”。(原标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高校提升教育功能很重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