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茹丹 杨雪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5/3/1 10:12:55
选择字号:
野生大熊猫调查:从粪便里查找DNA

  四调队员进行野外调查和样本采集。

  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公布:1387只野生“滚滚”在四川,占全国74.4%

  胖胖的四肢,配上一对黑眼圈,还有内八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模样惹人怜爱。那么,全国“滚滚”们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呢?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下称“四调”)结果:目前,全国共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相比2003年的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下称“三调”)增加了268只。其中四川省共有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大熊猫全国调查。“大约每十年,国家林业局会组织一次大熊猫调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执行总监刘晓海说,虽然四调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在增加,“但栖息地的破碎化,小种群的生存风险,却让大熊猫保护和长期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

  而在这次调查中,上百名来自四川的调查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地毯式搜寻大熊猫的足迹。由于熊猫粪便是最易获取的研究样本,“四调”队员自封“找屎队”。

·数据·

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 增长16.8%

  为了摸清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情况,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3年中,有关部门投入2000余人,调查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8市(州)62县(市、区),面积近436万公顷,完成调查样线 20513 条、植被调查样方11901个,最终于2014年年底完成调查工作。

  四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16.8%;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分布县数量比“三调”增加4个,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增长了11.8%。

  对于新增的栖息地,参与“四调”的调查人员付强并不惊讶。“之前‘三调’没有大熊猫分部的县市,在这次调查中也发现了大熊猫的踪迹,比如在宜宾市屏山县的老君山自然保护区。”

74.4%的野生“滚滚”在四川 增加181只

  截至2013年底,四川地区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占全国总数的74.4%。四川的大熊猫除种群数量最大外,增长也最多,达到了181 只,占全国增长总数的67.5%。此外,四川地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也比“三调”增加14.3%。

  在2000年前后进行的“三调”中,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内并未发现野生大熊猫踪迹。从2013年开始,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内陆续发现大熊猫粪便及活动踪迹,并多次在区内拍到野生大熊猫的清晰照片。

  据四川省林业厅野保处相关资料,目前全省大熊猫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岷山山系、邛崃山系、凉山山系一带,其中有9条主要的大熊猫走廊带。“大熊猫走廊带是指通过开展栖息地恢复及走廊带建设,将两个不同的大熊猫种群连接,对其实施保护的方式。”野保处相关负责人称,9条走廊带自北向南分别为:黄土梁、小河、土地岭、二郎山、泥巴山、拖乌山、梅花、黄茅梗、山棱杠。

·困境·

栖息地碎片化 仅6个种群数量超100只

  除数量增长外,“四调”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困境。“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人为干扰和栖息地碎片化。”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与政策创新中心高级总监范志勇说,从“四调”结果来看,人为活动和设施建设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

  根据数据,现有大熊猫栖息地被隔离成33个板块,相应的大熊猫种群也划分为33个局域种群。而种群数量大于100只的种群仅6个,主要分布在秦岭中部、岷山中部和邛崃山中北部。其余24个局域种群(223只大熊猫,约占野外种群总量的12.0%)都面临较高生存风险。

  “栖息地碎片化会影响大熊猫种群之间的交流,特别对本次调查中18个数量少于10只的局域种群,有着毁灭性影响。”范志勇说。

30余驴友闯入保护区 劝阻无效爆发冲突

  “四调”结果发布前,本报记者专程前往位于四川崇州境内的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被称为“熊猫爱情走廊”,据区内工作人员付强介绍,日常工作中最头疼的,是大量游客擅入自然保护区,有时还会发生冲突。

  2月7日,付强和几名同事巡山时发现,一群游客试图进入鞍子河自然保护区,一番劝阻无果后,30多名游客强行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域(本报2月9日曾报道)。

  “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很多游客不以为然。他们不知道,熊猫活动的边界因为人类的侵入,正在不断向后退。”据付强介绍,以前在鸡冠山森林公园里都能找到大熊猫的踪迹,但是随着闯入的人越来越多,大熊猫的踪迹已经后退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人类活动影响动物生存环境,哪怕你只是走过去,也可能改变动物日常活动轨迹,打破生态平衡,引起连锁反应。”

·调查员故事·

地毯式搜索两年多 日行山路20公里

  付强是位于崇州境内的鞍子河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的工作人员。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与其他100多名队员一起,参加了第四次熊猫调查。

  2011年10月31日,来自四川各地的调查队员坐上车,奔赴调查目的地。在2年多的时间里,调查队分成多个小组,被撒到全省40个大熊猫分布县市(区),进行地毯式调查。

  四调的两年间,调查队员只有寒暑两个假期,其余大半年的时间都要在崇山峻岭间跋涉。据付强估算,在调查过程中,队员们每天至少要在山里步行20公里以上。有一个年轻队员,刚入队的时候比较胖,等到调查结束,“跑瘦了一二十斤”。

蚂蝗咬穿布袜 水流淹没腰部

  在翻山越岭中,调查队员除了要时刻防范蛇虫的攻击,更让他们头痛的是旱蚂蟥,虽然穿了厚厚的布袜,但还是经常被咬到。但更艰苦的,是高海拔地区的雨雪山风。

  这次大熊猫调查分布地区海拔动辄3000米以上。无路可走时,队员们需要沿着河川溯流而上。“一天过河十几次很正常。”付强说,河水深处能漫过腰部,穿着湿漉漉的衣服鞋子走路对每一个调查队员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春天和深秋季节,山上常会突然下雪,有时甚至能没过大腿。即便如此,遇到过河的地方,队员还是得蹚水而过。付强说:“就像走在冰水里,很刺骨,过了河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

  “屎命召唤”:寻找熊猫粪 提取DNA

  对大熊猫的调查,其实就是对熊猫粪便的调查。“大熊猫吃竹子、咬竹节,消化后排出粪便,通常残留着没有消化的竹子皮,表面会残留牙齿咬痕,这就是‘咬节’。通过收集大熊猫粪便中的咬节,我们可以根据齿宽等特征判断大熊猫个体的细微差别。”付强说,每只熊猫的咬节都不一样,如同指纹独一无二。“通过收集的粪便,获取大熊猫数量和密度。”

  在“四调”中,DNA识别法是新的调查手段。“如果天气阴凉潮湿,一般15天之内的粪便都可以提取DNA,如果是寒冷冰冻的地方,就更好了。”付强说,小组队员每次进山都要买大量矿泉水:“把空矿泉水瓶装上适量的乙醇,再把大熊猫粪便泡在里面,这样粪便表层黏膜里的熊猫肠道细胞就被分离出来了。”

  “找不到大熊猫的踪迹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屎命召唤’。”付强说,因为长期寻觅熊猫“便便”,队员们给自己起了个提神的外号:“找屎队”。

  2月28日下午,付强在网上看到了等待已久的“四调”结果。“等了一年多,看到结果很兴奋,这是我们在野外辛苦调查的成果。”

  华西都市报记者 肖茹丹杨雪实习记者董兴生(图据采访对象)

圈养大熊猫

全国圈养种群总数

四川占85.6%

  除了关注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外,四调也对全国范围内的圈养大熊猫进行了调查。

  截至2013年底,全国圈养大熊猫共计375只,比三调增加了211只。其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个繁育单位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21只,占全国圈养种群总数的85.6%,是我国大熊猫圈养种群的主体。

科普小知识

大熊猫人口怎么查?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首次开展大熊猫的调查工作,之后共开展三次全国大熊猫普查。“四调”始于2011年10月,2014年10月结束。

  在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采用“咬节法为主,DNA检测为辅”的方式进行。

  什么是咬节法?大熊猫吃竹子,咬下竹节,消化后排出粪便。大熊猫的粪便是纺锤形,大约10厘米长,其中通常残留有小竹节。调查人员据此通过收集熊猫粪便中尚未消化的竹子皮表面残留的大熊猫牙齿咬痕,根据咬痕的齿宽等特征判断不同大熊猫个体的细微差别。同时,根据从野外收集大熊猫粪便的情况,得知大熊猫数量和密度。我国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中开始使用咬节法。

  第四次调查中开始采用DNA检测法。DNA检测法主要在重点区域展开,是咬节法的重要补充。通过广泛收集粪便,从中收集DNA信息,分析判断大熊猫个体区别,进而摸清大熊猫数量、生活状况、年龄结构、活动范围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