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旭东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2/26 15:29:53
选择字号:
“蛟龙”号完成印度洋科考任务

 

 
据新华网消息(记者 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完成印度洋科考任务后,2月20日搭乘母船“向阳红09”抵达毛里求斯进行补给。在此次印度洋科考任务中,“蛟龙”号搭载多名科学家到海底热液区进行实地考察,采集了大量样品和数据,有助于人类揭开海底热液区的神秘面纱。
 
记者在“蛟龙”号拍摄的视频中看到,海底热液区地形复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烟囱”林立在海底,如石林一般。一些活动的“烟囱”不断喷发出浓浓“黑烟”,在从“烟囱口”向上喷发的过程中“黑烟”逐渐扩散。“蛟龙”号用高温探针测量了多个“烟囱口”温度,最高温度达379℃。
 
海底热液区一般分布于大洋中脊和弧后扩张区域,由于大洋中脊构造和岩浆等活动,海水渗入洋壳,被海底下高温岩石加热排出,高温流体与周围冷海水混合,形成高温或低温热液区,在高温热液区往往沉淀形成硫化物“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其中富含铅、锌、铜、金、银等金属元素,是潜在的海底矿产资源。
 
贻贝和盲虾等动物就生活在高温“烟囱”上。海底热液区生物非常特殊,具有耐高温、耐硫化物等特点。此次“蛟龙”号采集到海葵、珊瑚等多种生物,有助于增进对它们的了解。
 
在印度洋科考首航段中,“蛟龙”号共取得玄武岩等岩石样品160余千克、硫化物样品28千克、大型生物634个以及热液喷口的流体、沉积物和保压水样等。随船科学家表示,“蛟龙”号获得的样品和数据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海底热液区热液、生物和地质交叉综合研究,不同类型热液系统、深海环境基线研究,全球尺度下热液生物区系划分以及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评价等具有重要价值。
 
另据记者了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业务化运行单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进入尾声,“蛟龙”号将在执行完印度洋科考任务后正式“安家”青岛。
 
2014年~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现场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告诉记者,此前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一直在筹备和建设中,因此每次“蛟龙”号完成海试及试验性应用航次后,母船“向阳红09”都将潜水器送至江苏江阴,再通过陆地运输至“蛟龙”号研制单位中船重工第702所进行维护检修。
 
“今年3月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码头和车间将具备‘蛟龙’号的进驻条件。因此,该航次结束后,‘蛟龙’号将搭乘‘向阳红09’船直接返回青岛,进驻国家深海基地,”于洪军说。
 
据悉,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卫镇,于2013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基地包括9个功能区,即码头作业区、装备维护维修区、潜航员训练区、综合科研办公区、科研仪器海上试验场、水声通信设施区、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区、学术交流科普区和生活区,是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平台,将为开展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提供全方位服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