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方精云带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遥感判译与野外考察,全面评估了蒙古高原湖泊在过去30年间的变化。结果发现,蒙古高原的湖泊在过去30年间呈快速消退趋势,且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的湖泊消退程度及成因明显不同。这项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蒙古高原主要包括蒙古国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千百年来,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以湖泊为代表的水资源在蒙古高原往往意味着生命。因此,探明蒙古高原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变化,对维护该区域的人类生存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首先对蒙古高原所有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进行了监测,发现湖泊数量由1987年前后的785个,锐减到2010年的577个(内蒙古减少了145个,占内蒙古湖泊总数量的34.0%)。同时,伴随着湖泊数量的减少,湖泊面积也显著减少,特别是内蒙古,湖泊总面积由1987年前后的4160平方公里缩小到2010年的2901平方公里,面积缩小高达30.3%。
科研人员针对蒙古高原所有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进行了年际变化的时序检测,并详细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成因。结果发现:虽然我国内蒙古地区和蒙古国经历着同样的气候暖干化,但内蒙古地区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导致其湖泊面积快速萎缩,而蒙古国湖泊面积仅轻微下降。在内蒙古地区,煤炭开采耗水解释了湖泊面积变化的66.5%,而降雨变化仅解释20%。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在内蒙古草原区,湖泊锐减的原因近2/3(64.6%)是来自煤炭开采耗水;而在其农牧交错区,灌溉耗水是湖泊减少的主要因素,解释了近八成的面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