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28 9:01:19
选择字号:
观点:科学扶贫,方能有效扶贫

 

■丁佳

一提到扶贫二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政府的事。

但不仅仅如此。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曾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精准扶贫,贵在“精”,重在“准”,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每一份力都出在点子上。而要实现精准扶贫,就要摆脱以往粗放的、政令式的扶贫方式,让扶贫成果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让一些贫困地区转变“等靠要”的落后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当地建设工作,彻底拔除穷根。

做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让科学更好、更深入、更有效率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从科学规划入手,在宏观方面,请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帮助政府进行决策,对全国贫困区域进行精准识别,并提出配套的政策建议。

在微观方面,邀请专业人士客观评估贫困地生态环境情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合理规划当地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划定开发边界,确立绿色产业链,精准设定扶贫政策。

今年,国务院首次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专家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形成了评估报告。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高度评价。

这释放了一个改革的信号,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样的做法,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自己出题自己批卷”的模式,听取了更多来自科学界的声音,广泛吸纳意见建议。

对中国来说,扶贫是个老话题,也永远都是一个新问题。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在当前的历史阶段,要在2020年前实现农村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不仅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硬”任务,还需要更多地发挥科学的力量,体现人文的关怀,让扶贫的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需要汇集多方资源,拓宽扶贫空间,动员更多的科学工作者参与扶贫工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将更加有利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提高未来扶贫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挤出水分,提升效率,最终实现全面“摘帽”,脱贫致富。

《中国科学报》 (2015-12-2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