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戴世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23 11:22:18
选择字号:
“泥腿子”院士张洪程:“问稻”四十载

张洪程  曹国庆摄 

四十年来,张洪程的足迹遍布苏、浙、皖、赣等主产区10多个省市,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咱们庄稼人的泥腿子教授”。

■本报记者 李晨 通讯员 戴世勇

面对记者的采访和好友们的祝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一如既往地低调:“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我所有的荣誉都属于农学院整个团队,自己仅仅是一名高校普通教师。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根本。”

怎样种水稻省工、省力、省肥、省农药?怎样让水稻产量更高、更好吃、吃起来更安全?这就是40年来张洪程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张洪程一直潜心致力于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栽培耕作教学、科研与示范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完成国家与部省级重大或重点课题20多项,在稻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模式、作物群体质量调控、稻麦超高产栽培、少免耕高产栽培、水稻抛秧栽培、优质清洁化生产、作物精确定量栽培等方面的取得重要成果,在作物栽培耕作轻型化、精确化、机械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为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带领团队,以少免深轮耕与防早衰栽培技术突破,创建南方稻区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替代了传统精耕细作,改变了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弯腰屈背的繁重劳作历史,实现了轻简化栽培与稳产增产的统一;以群体生育诊断与节肥节水等关键技术精确定量的创新,构建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推动我国水稻栽培由定性为主向定量化跨越;研究提出超级稻增产瓶颈的破解理论,创建了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促进江苏水稻单产冠居全国主产区,对我国水稻机械化栽培起了重要引领作用。

40年来,张洪程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他的足迹遍布苏、浙、皖、赣等主产区10多个省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撸起袖子看苗,脱下鞋子下田。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咱们庄稼人的泥腿子教授”。

上世纪80年代,张洪程在国内率先对水稻抛秧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阐明抛秧稻生物学特性,揭示了高产形成规律,创立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这一技术,结束了千百年来“弯腰栽秧”的历史。后来,水稻抛秧在全国重点推广,目前在我国南方应用近亿亩,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时,水稻机插秧这一栽培技术也面临产量不高的问题,导致人们不太敢相信机械。于是,机插水稻稳定高产又成了张洪程的攻关课题。张洪程先后突破了标准壮秧、机插密度与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并创立了“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栽培技术,破解了稻麦多熟制下机插水稻生育期短、个体生长量小等制约高产的难题。这一技术2011年在江苏应用1300多万亩,亩产550~600公斤,比日、韩机插水稻亩产增150公斤以上,为水稻生产机械化起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张洪程还和同事们将机械与农艺相结合,研发了秸秆还田耕整机新产品,被农业部确定为推广机型。这款机器能一次完成秸秆粉碎深埋、耕地平整和条播等作业,既可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又生态高效。

一块水稻需要用多少水,需要施多少肥,需要施什么肥?经过张洪程的研究,这一切都可以精确化。他主持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江淮水稻项目,研究建立了以群体定量化诊断、密肥水定量化管理为核心的精确栽培技术与标准化规程,易于农民掌握、操作。这一技术目前已成为我国南方水稻“高产创建”的引领技术,较好地实现了高产与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协调统一。

近年来,张洪程把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攻关作为项目实施的龙头,与江苏兴化、姜堰等基地的技术人员实施百亩攻关。每年育秧、移栽、搁田等关键时期,他既要指导各县市基地实施,又要做好百亩攻关试验示范。这时候他就特别忙碌,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驱车赶往150公里外的兴化等地,6点半前后,当地农民下地时,他已和蹲点的研究生在田里查苗、测定了。虽然现在张洪程已经60多岁了,但仍旧常常工作到晚上10点,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眼下,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张洪程已经开始关注水稻“优质、无公害、高效、产业化”等关键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5-12-23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