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佳)12月18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泛喜马拉雅植物综合考察和植物志编研项目在北京发布阶段性成果。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出席发布会并讲话。
张亚平表示,该项目为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的清查和合理开发利用都有重大意义。
张亚平指出,《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把植物志的传统内容与生物学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当今植物志编撰的国际最高水平,也为类似的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经验。中科院会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一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意义的项目。
在此次发布的阶段性成果中,共采集植物标本6万份,DNA材料2万余份,野外植物照片5万余张。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了新属6个、新种100余个。成果已收录在由科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志》3卷册中。
项目主持人、中科院院士洪德元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除了有一般植物志的形态描述和分布外,还提供了染色体、物候期、生态环境等完整信息,有依据标本精心编制的检索表,1/3以上的物种配有精美的线条图,便于鉴定植物。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加入了标本引证、物种分布地图、模式标本考证、系统发育分析4项内容,使其具有了专著的性质。”洪德元表示,科研人员在野外考察中还发现西藏东南部的大花黄牡丹等植物已处于高危状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
“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跨越中国、巴基斯坦、印度等7个国家。该地区高山植物丰富,维管束植物超过2万种,是欧洲植物种数的两倍,比整个北美洲还多,而且植物新属、新种还在不断发现。同时该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
2011年,中科院植物所牵头,联合英国、美国等14个国家的科研人员,组成了一个大型的国际团队,5年来在该地区组织了12次大型国内外综合考察、上百次小规模专业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