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16 9:40:56
选择字号:
“两减”交成绩单 治污迎持久战

 

图片来源:昵图网

■本报记者 胡璇子

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2143.5万吨,比2014年粮食增产1440.8万吨,增长2.4%,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十二年增长。

此前几天,农业部公布了2015年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利用率。2015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为36.6%,分别比2013年提高2.2%和1.6%。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化肥利用率提高2.2个百分点,意味着减少尿素使用量100万吨,农民减少生产投入约18亿元;农药利用率提高1.6个百分点,意味着减少农药使用量1.52万吨,农民减少生产投入约8亿元。

两份数据的出炉,无疑给2015年“稳量增收”和“提质增效”工作交出了成绩单——在实现“十二连增”的同时,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农业部表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两减”吹响“冲锋号”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和农药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高产稳产意义重大。

“过去几十年中,农药在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供给上有很大的作用。”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片面追求使用效果,既导致了害虫产生农药抗性,也使得滥用农药的现象较为严重。”

化肥使用情况也极为相似,在中国农业极高的种植强度下,中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化肥使用量的1/3。而受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施用单位数量的化肥所增加的粮食产量将越来越低。

化肥农药的过量、盲目使用一方面带来了农资成本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给土壤、水质、生态带来了污染。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提出了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任务。

在中央1号文件颁布后不久,2月17日,农业部制定颁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对化肥农药“两减”提出了目标:2015~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同时,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4月10日,农业部颁布《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24条措施,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目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处副处长杨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相关的工作主要围绕“精、调、改、替”进行,即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

“首先是对相关的技术加大推广,比如测土配方施肥,基层的土肥站加大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力度。”杨帆表示,“其次是新型肥料如缓释肥、含腐植酸肥等的推广,着力推广这些产品能够提高化肥使用率。此外,围绕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使用做了大量工作。”

在农药管理政策方面,为顺应2015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中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要求,农业部今年已对杀扑磷等3种农药下了“禁用限用”的指令。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处长杨峻表示,对近年农药试验及登记产品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农药剂型趋向环境友好省工便利,“如缓释粒剂、微囊悬浮剂等,申请试验产品显著增加”。

“事实上,跟以前相比,农药有效成分的用量已经在减少。”江西正邦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化登记部总监周志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比如以前使用六六六,一亩田大约要使用上百克,而现在的新型农药,一亩田中只需几克即可达到原来的效果。

为“两减”提供技术支撑

“原来一亩地得花上60元左右,现在只需要20元左右。”安徽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总经理李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今年他使用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人员集成攻关研制的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高效节本效果显著。

使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只需一次作业即可完成“侧向抛秸、分层施肥、精量播种、覆土镇压、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六大环节。农民无须焚烧秸秆,而覆盖在地表的麦秸在大豆生长期间腐解,可为下茬作物提供丰富的有机质。

“免耕覆秸播种技术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减少肥料分解和淋溶,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同时,将农药喷洒在地表和秸秆覆盖层之间,使得农药作用持续期和药效大幅度提高,降低农药施用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表示。

而在浙江诸暨王家井村渭南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渭兴也为自己这片农田里的“双增”——亩增产100公斤、节本增效100元而感到高兴。

在这片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的试验田里,水稻种植区域定点配置1台自动虫情测报灯,每日监测灯下虫量消长趋势并将调查数据发至植保站。同时,7月上中旬,稻田的田埂上分批种植了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修复稻田区域生物多样性,给害虫天敌提供替代寄主、食料和庇护所,改造了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孽生环境。稻田里还采取了理化诱控措施、生物防控技术和专业统防统治来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

安徽宿州的大豆田和浙江诸暨的水稻田不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的两个缩影。

自2013年开始,中国农科院启动实施了粮食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计划,组织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5种作物研究。2015年,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马铃薯、棉花、奶牛、羊等9个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同时推进。

所谓绿色增产,就是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在技术路径上,推广高产、高效、多抗的新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的技术。相关研究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以“研究与示范并举、增产与增效统一、绿色与集成结合”为目标,在安徽、浙江、山东、河南等不同地区展开试验示范推广,探索不同主产区、不同生态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业生产瓶颈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

从李勇和王渭兴这样当地农民的反馈不难看出,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建立了科学、规范、可复制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显示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也为农业稳定绿色增产和持续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

“两减”打响攻坚战

尽管化肥农药利用率稳步提高,但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偏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化肥的减量增效、农药的减量控害不仅是一场攻坚战,而且更是一场持久战。

杨帆认为,如何利用好有机肥是化肥使用零增长技术路径中很关键的一环。用好有机肥能够实现“一举三得”:一是可以让有机肥当中的养分替代部分化肥养分,减少化肥用量;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从而提升耕地质量;三是解决畜禽粪便丢弃、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畜禽粪便主要是循环使用在设施农业上面,而粮田使用比较少。”杨帆说,中国粮田面积大,对化肥需求量也大,如果粮田使用有机肥的数量增加了,有机肥的使用率将大大增加。

杨帆也坦言,增施有机肥又面临着种种困境。有机肥如何处理、运输,使用有机肥所需的人力、资金投入等,都是实际操作中需要面对的难点。“这项工作一直在做,一直在调研和摸索,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用量大、使用率低和使用不规范是农药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在周志锋看来,做好农药减量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用药效率,而提高用药效率和正确科学使用农药的关键则是做好“服务”。

“提升用药水平和技术,关键是如何引导基层的经销商做好服务。”周志锋说,企业也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鼓励一线的经销商做好服务,但关键还是政府的引导,“希望政府能够出台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相应的服务”。

《中国科学报》 (2015-12-16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