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14 9:29:19
选择字号:
陈洪渊院士:学术带头人应视野胸怀智谋并存

陈洪渊 

■本报记者 崔雪芹

近日,5位中国科学家获《自然》杰出导师奖。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家陈洪渊获终身成就奖。在南京大学工作的50多年中,他培养了120多名硕士和博士生。其中,有3位“长江学者”、7位杰青及2位女青年科学家。同时,陈洪渊带领的团队是我国纳米分析化学领域最早的几个团队之一。

《中国科学报》记者于获奖当日和次日几次连线陈洪渊,与这位“杰出导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以探寻学术带头人的素养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道等问题。

对于学术带头人的素质培养,陈洪渊认为,可用6个字概括,即:视野、胸怀与智谋。“视野”是指学术带头人视野要宽,看得要远,目标要明,而不是鼠目寸光、不顾大局,一味追求个人得失。“胸怀”是指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敬贤礼士,乐于助人;既要追求卓越,敢于挑战,又要容人让人,包涵同事同行,乐于后辈超过自己。“智谋”则是指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随机应变,善于用人;有闯关夺隘之智,决胜未来之谋。

对于“十三五”规划中的创新,陈洪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要瞄准目标,基础研究要顶天,开发应用要立地;改变以往孤立的“点状”目标,形成整体性创新“链条”,把各自分割状态的“点”变成相互协作和合作联系的“创新链”。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洪渊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他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志向、人生目标等问题开始,这是根本性的问题。

在他看来,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人生价值是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为国家和民族富强振兴奉献自己的精神,由此建立起理想、目标。这样才会不辞劳苦,不计个人得失,目光远大。同时,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志存高远,为国忧民,科技创新之心也就应运而生,这是创新的永恒动力。”

陈洪渊认为,还应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因为宽广的知识结构是创新的必要条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纵观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热点、动态;攀登高峰,追求卓越,解决国计民生的迫切需求。这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创新的推动力。”

他尤其提到了建立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既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又要有直觉思维,还要有逆向思维。这是穷究科学真理、实现发明创造的钥匙。而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陈洪渊说,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即在营造个人刻苦钻研、独立工作环境的同时,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中国科学报》 (2015-12-14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