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20 10:25:56
选择字号:
刘荣:破桎梏,勇攀肝胆外科高峰

 

■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张思玮

“我觉得外科医生不能成为一个‘手术匠’,而要成为‘手术家’。‘手术匠’最多能做到完美拷贝,但‘手术家’才是病人需要的——要经常想如何有更好效果,如何减少疼痛、减少并发症。”

在恩师黄志强院士的病床旁,刘荣展开了自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

今年春节,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肿瘤外二科主任刘荣守在恩师黄志强院士的病床旁,小心翼翼地展开自己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证书,轻声说:“黄老,您看……”

恩师脸上绽开了笑容,勉励这位跟了自己20多年的优秀弟子:“还要继续攻克肝胆胰的诸多难题,拓展机器人手术的适应症……”

站在一旁的同事用相机拍下了这暖人的一幕。这张照片也成了黄志强留在世上珍贵的影像之一。4月24日上午,这位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胆道之父”永远闭上了眼睛。

刘荣在追思恩师的文章里写道:“惟以师志为吾志,以拯救病患为己任,勇攀肝胆外科的高峰。”

1679.5小时,660台

在301医院肿瘤外二科病房外,记者在走廊里见到了刚查完房的刘荣。他一边走一边就一名患者的情况与同行的管床大夫交流:“这个患者手术后都快20天了,为什么还没有出院……”

一切事务处理完之后,刘荣面带歉意地对等在一旁的《中国科学报》记者说:“真不好意思,太忙了。”

他真的忙。病房里有太多的病患需要照顾,太多的手术要他操刀,太多的病例需要琢磨和总结。仅2014年,刘荣就完成了660台手术,手术时间高达1679.5小时,在全院医生的手术时间和手术积分排名榜上,他都名列前茅,而这还不耽误他每周两次门诊。

“1679.5小时是在手术台上的时间,说白了就是从手术刀拿起到放下的时间。”刘荣的助手在一旁轻声告诉记者:“我们科里的‘复杂手术比’在70%以上,大多是肿瘤的切除性手术。”

其实,当医生并不是刘荣的最初梦想。他大学毕业时,正值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时髦”学科兴起,刘荣一直想投入这些前沿学科的基础研究。孰料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

而这一干就是近30年,每年刘荣主刀各类腹腔镜肝胆胰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肝胆胰手术、复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超过500例。

闯禁区,开启微创路

如果当初从事外科医生是刘荣的一种“意外选择”,当这种“意外”转变为职业的时候,科学研究便成为他表达与展现自我的最好途径。刘荣正是凭借一股钻劲儿,屡闯肝胆胰外科医生的手术禁区。

20年前,刘荣刚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的时候,实施肝脏手术必须在腹部切开一条长达二十公分的切口,全程“浴血”奋战。患者挨上这一刀往往元气大伤,需要在床上躺半个多月才能下床。那一道道长长的伤口,始终让刘荣“耿耿于怀”。

早在那时,黄志强就提出,微创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旋律。在恩师的影响下,刘荣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琢磨如何将微创技术应用到临床上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2002年,刘荣接治了一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需要进行半肝切除。由于病人有畏难和侥幸心理,不愿接受开刀手术。刘荣在耐心沟通之余,用心琢磨是否可以利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

这位患者的肿瘤生长在肝门——几千年来,这道沉重的“门”一直向外科医生紧闭,那里密布着河道管网一样的血管,如果不预先阻断其中的血流,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就会像江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彼时,腹腔镜技术在肝脏手术中的前期经验都是对肝脏边缘的切除,不涉及大血管的处理。传统的做法是,开腹后阻断血流主干道,然后快速切除部分肝脏。而如果在腹腔镜下操作,可能会使阻断血流的时间过长,这对肝脏的损伤几乎无法逆转。

开腹?病人不接受;腹腔镜?几乎是大血管处理的禁区。刘荣陷入了深思。

最终,他还是冷静分析了腹腔镜技术的特点:虽然操作时间长,但它具有精细操作的优势。如果只阻断切除区域的血流,不去动正常肝组织,不就可以扬长避短了吗?

这一想法得到了黄志强的支持。加上前期对动物的实验,刘荣决心打破桎梏。

手术按照刘荣的最初设想成功完成。这是国内首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后来,刘荣用这种方法又成功实施了国际首例腹腔镜右三肝切除、国际首例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等手术,并总结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理念”,指导了后来大量腹腔镜肝切除手术。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得益于解剖性肝切除等创新思路和技术的应用,刘荣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显著降低,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细思量,创世界首例

在完成数百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之后,刘荣切除肝脏的损伤已经缩减到只剩下几个1cm左右的小瘢痕。

然而,这并不是终点。他大胆设想,能否将多孔腹腔镜肝切除转化为单孔腹腔镜呢?2009年,刘荣在为一名44岁的女性患者实施多发血管瘤合并胆囊结石手术时,实践了这个想法。他利用肚脐这个天然“瘢痕”,为患者设计了一个长约2cm的隐蔽手术开口,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术后看不到明显的伤痕,“美容效果非常好”。

爱钻研的同时,刘荣的心思也相当细密。

他在进行左半肝和左外叶切除术时,发现切除肝脏后的胆管直径仍然足以容纳胆道镜。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细节,创造性地提出了“顺行胆道镜方法”。

胆管系统就像一棵树,一旦出现结石,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树杈。传统手术常采用经胆总管置入胆道镜探查取石的办法。该方法需要切开胆总管,这可能导致胆管损伤,且需在患者身上放置一支从体内连到体外的T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如果利用切除肝脏后的胆管断端置入胆道镜,变向上从“树干”取石为向下从“树杈”取石,清除结石的同时不仅不损伤胆管,还不必在患者体内留置T管,可谓“一举多得”。

长期以来,后腹腔镜手术和胰腺手术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和“雷区”,两者结合进行的术式更是鲜有人尝试。究其原因,人体胰腺后方没有自然腔隙,对于“无孔不入”的腹腔镜技术而言,找不到“孔”也就“无路可走”;另外,出于胰腺位置深、毗邻脏器、血管复杂及术后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等原因,到目前为止,我国90%的胰腺手术仍是采取传统方式进行。

有一次,刘荣应邀为某医院泌尿外科进行术中会诊,在那次手术中,术者从后背往前进行肾脏的切除,却不小心损伤到了胰腺。这个细节启发了刘荣:既然可以损伤,那就可以切除,能不能利用后腹腔镜技术进行胰腺切除手术呢?

他一边开展动物实验,一边向泌尿外科请教经验。后来终于成功地在一位胰尾胰岛素瘤患者身上实施了世界首例“单孔后腹腔镜胰腺手术”。

今年9月,刘荣又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达芬奇机器人“单孔胰岛细胞瘤切除术”,成为机器人手术的又一新起点。他们通过术前仔细规划手术路径,从每一针的缝合方法起步推敲手术进程,耗费约4个小时,顺利通过单一孔道入路,切除了患者的胰岛细胞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凭着勤于钻研和大胆创新,刘荣逐渐在微创外科手术和复杂肝胆胰手术方面取得很高的学术造诣。今年1月9日,刘荣带领的团队凭借项目“肝胆胰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及应用”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刘荣对获奖不意外,他从来没有把获奖作为目标,完全是“做着做着就成了的事情”。

承师志,甘做“人梯”

获奖后的刘荣没时间停下脚步去庆祝。他领衔的肿瘤外二科,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年轻团队,“年轻团队如何快速成长”是他这个主任经常琢磨的问题。

刘荣自己还是个20多岁“愣头小伙”的时候,经常作为助手参与黄志强的手术。有一次,黄老转过身来对他说:“你来做。”

黄志强问他病人的病情,刘荣支支吾吾语焉不详,背后直冒冷汗。“黄老给我上了重要一课:无论主刀与否,只要参与手术,就要尽可能掌握关于患者病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的重要基石。”自那以后,刘荣常叮嘱自己的学生和助手要多看病历。

“我现在教给年轻人的,都是黄老教给我的。”刘荣说。

如今的肿瘤外二科是一支精英团队。解放军总后勤部因刘荣“担任科室主任期间,狠抓科室建设,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和学科优势”,为他记个人二等功,并分别授予他和团队里一位年轻人“科技银星”和“科技新星”荣誉称号。

刘荣探索出的创新技术不光在科室、院内应用,还走向了全国。一直以来,他都毫不保留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些技术:他们连续13年主办的“北京微创外科论坛”,目前已成为腹腔镜外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会议之一;而针对三甲医院副高以上医生的学习班,目前已经准备举办第26期了。

除了国内,刘荣还将视野放在全球。10月14日,他带领团队创新地采用国际网络直播方式,向国内外同行展示一系列复杂肝胆胰外科手术, 既包括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还包括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也有传统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以及开腹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

这一国际性的肝胆胰外科手术直播秀,首次在国内肝胆胰外科领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得到了业内同道的一致称赞,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除了微创手术、传统手术的改进,在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新领域的探索,他还经常“锤炼”自己所创新的技术。这导致他的学生只要一段时间不跟着他上手术台,就变成他手术的“对照组”。

“我觉得外科医生不能成为一个‘手术匠’,而要成为‘手术家’。‘手术匠’最多能做到完美拷贝,但‘手术家’才是病人需要的——要经常想如何有更好效果,如何减少疼痛、减少并发症。”刘荣说。

“只有经常钻研和琢磨,才会有好的临床思维和方法,才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刘荣觉得,一名医生最大的医德就是用超高的手术质量保证患者的健康,“所以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仅体现在肝胆胰疾病临床手术方面,还需要在疾病的基础研究上下功夫”。

《中国科学报》 (2015-11-20 第5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