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延东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5/11/19 7:54:17
选择字号:
刘延东在纪念合成牛胰岛素五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延东

(2015年11月7日)

值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召开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暨加强原始创新座谈会,具有重要意义。五中全会是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确定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会议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就是通过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谋划、科学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

刚才,我参观了结晶牛胰岛素展厅,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50年前,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上海有机所和北京大学3个单位联合协作攻关,历时7年时间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为揭开生命奥秘、解决医学难题迈出了重要一步,极大鼓舞了中国科技界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座里程碑,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科学家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正如刚才几位发言的同志所谈到的,我国能在当时十分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其展示的宝贵经验主要是:一是服从大局,勇于担当。老一辈科学家怀着报效祖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任务分工,以超乎寻常的创新自信与胆识攻关世界科学难题。二是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科学家们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前沿,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最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三是团队合作,协同创新。这个项目涉及众多科研单位和人员,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聚集了强大的合力。四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家们不计名利,不畏艰辛,不讲条件,顽强拼搏,这种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攀登高峰、善于协同创新、甘当无名英雄的胰岛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虽然现在科研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老一辈科学家“有追求、讲团结、比奉献”的优良传统永远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传家宝,要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奋战在基层科研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充分认识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纵观世界历史,美、英、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抓住了历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依靠原始创新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英国依靠牛顿发现力学定律、法拉第发现电磁学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重大理论和技术创新,最早实现了工业化,进而确立了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和科技中心地位。美国借助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贝尔发明商用电话、肖克莱发明半导体等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科技事业长足进步,为我国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大国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就饱含着广大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付出的心血、汗水和作出的突出贡献。近现代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强、产业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经济发展新旧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现象凸显,多数产业大而不强,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不足。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是要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不断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未来制高点,打造发展新优势,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突破。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界限日趋模糊,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越来越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进而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的重大深刻调整。欧美发达国家竞相推出新的国家战略,加强重点领域战略布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集聚。美国强调要在所有学科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近日白宫发布新版《美国创新战略》,聚焦九大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欧盟提出“地平线2020”战略,更加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全球跨国企业也将研发链条逐步前移,以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升国家科技整体实力和发展潜力,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这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增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

党中心、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始终对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抱有必胜信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就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等创新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学科体系、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一批研究院所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研机构,一些大学也开始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些重要学科方向如材料、物理、化学等的整体水平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从经费投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131亿元迅速提高到2014年的626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从人才队伍水平看,在全球高被引论文作者榜单中,2001年中国大陆作者仅为7人次,2014年则达到124人次,增长了约17倍。从科学论文产出看,2013年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总量15%,居世界第2位。从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看,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先后取得了高温铁基超导、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干细胞、高性能计算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正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新阶段。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在“金字塔”尖端的领军人才和科学大师还比较少,原创科学思想、重大理论创新或代表新的学科方向的重大成果比较少,很多研究仍然处于跟踪模仿和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到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利用我们的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卡脖子”问题上及早实现攻关突破。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在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破解资源环境等约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做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

近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已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此外,还陆续出台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改进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等改革文件,为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这些文件为基础研究发展破除了羁绊,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环境。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国科学家都能作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发现青蒿素这样世界一流的重大原创成果,现在,我们的科研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已今非昔比,我们更应当有信心和决心,更应当有勇气和担当,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实现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跨越发展

基础研究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公益性等特征,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需要长期的研究积累、开阔的战略视野,需要善于发现重大问题、善于组织创新团队,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不断追求卓越的境界。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必须要准确把握并遵循其规律和特点,坚持打基础、抓高端、促重大,既不能急功近利、浮躁冒进,也不能消极等待、踌躇不前。当前,要按照五中全会精神,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要认真做好未来创新重点领域布局。重点领域布局事关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基础研究的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各部门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密切配合协作,抓住制定“十三五”科技规划的关键时期,坚持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导向,充分发挥科学家的群体智慧,聚焦基础研究战略重点。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主动在可能产生革命性突破的重点方向和热点领域进行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并谋求率先突破;着力从国家发展紧迫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破解发展难题。要鼓励和支持以科学家兴趣为主的自由探索,注重学科体系的基础建设,保障基础研究健康持续发展。

二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科研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企业是基础研究的生力军。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合理分工、协同合作。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扩大科研和办学自主权。中科院在“率先行动”计划中做了积极探索,要再接再厉,扎实推进。要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上海、北京等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抢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高地。

三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关键,也是制约我们能力和水平提升的瓶颈,必须花大力气研究解决。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择优支持一批优秀拔尖人才,鼓励其参与国内国际重大科技活动,支持其在创新实践中迅速成长。要为青年人才成长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在资金、项目、国际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下一代科学家。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既重视和用好现有人才,也要实施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逐步形成开放有序、动态流动、充满活力的人才制度。

四要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针对科技工作者反映突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竞争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机制。201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62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4.7%,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比当年已有很大进步,要统筹管好用好。要回归科学研究本源,建立以创新贡献、科研水平和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引导科研人员作出实实在在的重大原创成果,切实改变片面追求经费、论文和专利数量的现象。要在管理体制、创新文化等方面打破各种有形无形的束缚,引导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建立更加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

五要营造促进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要积极引导科研人员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增强创新自信,大力弘扬勇于冒险、敢于拔尖、自由探索、理性质疑、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要积极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创造条件使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和开展长期持续研究。要健全和完善科研学术规范,加强科研道德和科研伦理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要进一步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形成全社会理解、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的新局面。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号角。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5-11-1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