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1/9 11:55:30
选择字号:
西安杨凌农高会:用科技创新“做明天的事”

 

■本报记者 倪思洁

11月5日,西安杨凌示范区下着小雨,比前两日冷了一些。不过,在农高会的会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像赶集一样,热闹非凡。

9点不到,个体户王勇谢就从汉中市略阳县赶来这里。走进以蓝白色为主色调的中科院展区后,王勇谢几乎要迈不动腿。在一个介绍食用药用菌栽培技术的展板前,王勇谢看了半天,又拿出手机拍下了海报。

“我们那里有很多野生的桑黄,但人工栽培的还真不多,我想学学。”王勇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这是由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在陕西宁陕县实施的项目。海报上写着“药用真菌桑黄——突破桑黄人工栽培技术瓶颈,填补了我省桑黄人工栽培的空白,实现了桑黄人工培育量产”。

围绕宁陕县的羊肚菌、鸡油菌、桑黄、灵芝、猪苓等特色野生珍稀食用、药用真菌,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展了人工栽培,实现食用菌种植一年1500万袋的增长,年增经济效益在6亿元以上。

展厅另一边,百合花香气怡人,展台上放着一个个盛着嫩绿百合小苗的玻璃瓶以及百合酒、百合粉之类的产品。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亚军为来往的中外参观者介绍百合技术,已经忙得不可开交。

她告诉记者,从种苗繁育到增效种植,再到生产加工,他们已经有了系统的研究。“从2010年,我们就和隆德县成立百合花卉研究所,建立了切花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并开展脱毒种球繁育与推广,生产出成本低、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种球。”王亚军说。

如今,隆德种球繁殖、花卉生产、市场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并发展成我国最大的仔球、种球繁殖基地和百合切花生产基地,将百合产业培育成隆德县的一张“名片”。

不过,与为了签项目而参展的展会不同,“我们这次并不以签项目为目的,而是要将县域农业的发展思路推广出去,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说。

他告诉记者,为推动县域农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科院摸索出四条经验:一是与当地成立产业发展联盟;二是利用遍布全国的农业试验站促进技术的辐射推广;三是科研人员与当地的大学、研究院所共建几千亩或上万亩的试验区;四是与农发办等当地政府合作,将成果推广出去。

“中科院在农业科研工作上与传统的农业科学院有着明显的不同。”段子渊说,中科院可借助多学科发展优势,实现联合研发,高效解决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中科院的科学家更擅长开展超前于现实的科研工作,“我们做的是明天的事”。

《中国科学报》 (2015-11-0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