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李晨阳
回放:
一种长不大的可爱小猪,可能成为联系科研工作者和宠物爱好者的纽带。华大基因以体型较小的五指山猪为基础,通过基因编辑,培育出最多只能长到15公斤的迷你猪。
华大基因称,研发这种小猪的初衷是为科研服务,但现在这种猪已经可以作为宠物对外领养。领养人有义务观察宠物的生存状态,协助华大基因予以长期记录。这种迷你猪每只领养价格高达1万元,公司表示这是科研的必要成本,并非要以此盈利。
疑问:
迷你猪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基因改造小猪作为宠物进入寻常人家会不会有危害?通过实验动物宠物化来协助科研是不是一种好模式?
解答:
“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小猪长不大当然是一件好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教授秦川说。
作为实验动物,迷你猪不仅吃得少,占用空间小,还便于实验人员搬运和操作。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在实验中,受试物的用量往往是根据动物的体重、体表面积等计算得到的。用迷你猪做实验可以大大节约受试物,这对受试物昂贵的科研项目来说极具吸引力。
当前国内实验室常见的实验用猪,是产于广西的小型猪——巴马香猪。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建国介绍,这种猪可以长到40~70公斤,药物代谢实验中常用的6月龄猪体重也在20公斤左右。多年来,科研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筛选和培育体型更小的猪。因此,研发出不超过15公斤的迷你猪也算是众望所归。
在各种实验动物中,猪有着特别的地位。这是因为猪的很多生理特征与人相似,适合用来做人类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研究,尤其适合进行糖尿病、肺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等研究。同时猪的器官大小和结构也与人类相似,为人的异种器官移植提供了可能。此外,与灵长类动物相比,猪没有那么多和人类共患的疾病,操作起来更加安全。
迷你猪不仅是理想的实验动物,其憨态可掬的外形也着实“萌”倒了不少人。但这种基因改造动物变身宠物进入寻常人家,会不会暗藏风险呢?
赵建国最担心的是基因改造动物的扩散问题。这些迷你猪和普通家猪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万一保管不善,小猪“出轨”,产生的后代就可能携带经过修饰的基因。按照国家规定,这样的动物禁止流入食物链。尽管华大基因已声明严禁领养人自行繁殖迷你猪,但对基因改造动物的扩散监控仍不可掉以轻心。
经过基因改造的动物,性情、习性乃至免疫力等生理功能都有可能发生改变。迷你猪会不会出现什么特别的性状,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监测。将其对外领养,就能借助领养者的力量共同完成这项工作。比如,科研工作者可以提前与领养家庭进行沟通,确定每天需要观察、记录的项目,这就可能取得比实验室观测更为细致的结果。“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与饲养实验动物所用的屏障环境不同,家庭饲养环境无法达到高度标准化。这有可能导致观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赵建国说,“具体效果如何,还须拭目以待。”
秦川则表示,让普通人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是很好的尝试,但科研机构必须预先作好风险评估,并与领养者签订知情同意书,让领养者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领养者进行一定的培训。
如果这种实验动物宠物化的新模式得到推广,是不是就能开辟出一片宠物控和科学家携手做科研的局面呢?对此,秦川说:“培育宠物品种和培育实验动物品系,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和导向,很少有动物能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因此,迷你猪只是一个特例,并不具备普遍性。”
《中国科学报》 (2015-11-02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