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2 9:08:37
选择字号:
山地水惑 智能水管理助尼泊尔居民应对水危机

▲SyVqsoda Kuikel正在把用过的水倒入一个铝桶内。

▲Sudar Shen Kwikel和妻子Geeta Kwikel站在一块铺着蓝色塑料膜的人工池塘边。本报记者冯丽妃摄

■本报记者 冯丽妃

身着鲜艳的尼泊尔传统服饰、身材颀长的SyVqsoda Kuikel手脚麻利地从收集天然雨水的水泥大缸里取出一盆水,洗完铝制的银色餐具后,她又把用过的水倒入了一个铝桶内。随后,Kuikel将用这些水浇灌屋后种植着南瓜、茄子、辣椒的菜园子。

今年24岁的Kuikel是Kavre地区杜利凯尔镇Bas Pokhari村的村民。这是当地的一个典型山顶村落,距离首都加德满都约50公里。与很多其他山顶村落一样,气候变化使该村近年降雨量大幅减少,为此循环利用生活用水是当地很多家庭的选择。

水、粮食和能源安全是包括尼泊尔在内的南亚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其他变动使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当前,全球有超过40%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南亚地区,该地区约有20%人口的饮用水安全不能保障。

与此同时,近年来,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包括尼泊尔、印度、中国西南部、孟加拉国、不丹、阿富汗、缅甸和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和地区)还在经历一系列迅速袭来的变化。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给传统生活方式和应对策略带来巨大挑战。冰川融化、降雨减少以及其他变化正在威胁着这个为13亿人提供水资源的地区。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2011年报告指出,到2030年,该地区农业、能源、工业、人口以及牲畜用水将比2005年增长55%。

“气候变化是这一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山地环境项目负责人Bjorn Alftha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其影响包括季风模式被改变、降雨量减少、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喜马拉雅山脉冰川加速融化等。

由于气候变化,尼泊尔山区的水源正在减少。“10年以前,村里有60个水源,但是现在只剩21个。”70岁的村民Yasho Gamua Ldhuk蹲在半山腰一块梯田的地头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由于其他水源被地震(编者注:今年4月25日尼泊尔中部地区发生了一场导致9000多人死亡、超过2.2万人受伤的8.1级地震)切断了,现在距离该村最近的水源地有7公里,而且不时停水。“以前,夏季季风季节有三个时段雨水充沛。现在,降水变得不可预测。因为干旱,村里的大米、玉米和蔬菜产量都在下降。”Ldhuk说。

为了增强山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资源危机的能力,推动这些贫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从2014年起,ICIMOD开始和当地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在尼泊尔Kavre山区的一些村庄推广“气候变化智慧村”模式,目前这些试点项目主要设在4个村落(两个山顶村庄、两个山谷村庄),有18个农民小组的508个家庭参与,其中75%的参与者是妇女,相关项目包括营养、水资源、作物、肥料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智能管理。

在智能水资源管理方面,相关试点项目主要包括塑料膜灌溉池、废水收集池、农田覆盖、滴管等。“这个灌溉池帮了我们的大忙。”背朝苍翠的群山,站在一块铺着蓝色塑料膜的人工池塘边的Sudar Shen Kwikel和妻子Geeta Kwikel说道。去年在ICIMOD的帮助下,Kwikel夫妇在后院的菜园子里开辟了一块约10米长、5米宽、3米深的池塘。今年地震后用水困难,这个池塘里积蓄的雨水即被用于喂养两头水牛和几只山羊,随后又被用来灌溉菜园子。

可以说,降雨量多少与当地农民收入存在直接关联。尼泊尔主要为小农经济,每人的农田面积在0.05~0.08公顷(即0.75亩~1.2亩)不等,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旱稻、小麦和玉米,其他的作物还包括土豆、蔬菜和水果。依靠这些作物和养殖业的收入,Kwikel一家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5万卢比(合人民币1000元)。这样的收入在当地已经属于富裕家庭,然而,对于要供养4个儿女上学的Kwikel夫妇来说,每年下来没有多少结余。“如果年景不好,一年的收入可能只有几千卢比。”Sudar Shen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考虑到冰川、降雪和冻土融化以及降水模式的改变,未来这一地区的淡水资源供给仍存在不确定的风险。”Alfthan说。他表示,经过3年试点项目之后,ICIOMD在未来几年将进一步扩大相关技术的应用范围。

 

《中国科学报》 (2015-10-22 第3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