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雷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10/15 10:22:28
选择字号:
什么是成就诺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美国耶鲁大学工程创新与设计中心一角(资料图片)

 

10月初,诺贝尔奖的公布再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科学类的诺贝尔奖表彰了相关科学家为人类发展做出的卓越成就,包括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发现中微子振荡和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成果。然而,这些成就来自于这些科学家们毕生的努力和钻研。从这些世界级科学家的科研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科学精神。这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带给我们的启示。——编者

■张雷生

近日,连续几天公布的诺贝尔奖再一次吸引了全球的关注。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7日,2015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土耳其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获奖,因为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突破性研究。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已评选了115届。诺贝尔奖对世界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曾说,“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和促进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大原因,也是科学家和研究者们投身科研、潜心研究的目标之一。那么,教育经历、成长环境、老师启蒙、兴趣爱好、后天努力等,到底哪些因素对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产生了影响?他们的科学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特质?

兴趣和热情,点燃科学梦想的火种

在很多人眼中,科学家这个称呼略显神秘,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长大成为科学家”的梦想。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人奥利弗·史密斯教授也一样,“7岁那年我看了一本关于超人的漫画,从那时候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虽然那时候的我连科学家的确切定义是什么都不知道”。

在史密斯眼中,科学家就是超人,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准确地说,我那时应该是想成为一个发明家”。奥利弗·史密斯的很多科学研究其实并不只是单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些令人愉快的“发明”。“比如我获奖的研究所用的仪器设备,由于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买,于是我自己做了一个”。他说。

做科研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奥利弗·史密斯一直强调兴趣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建议学生一定要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课题,你就去找你的导师给你换一个;如果他不答应给你换,那么,就换掉这个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点都在于“乐在其中,充满信念”。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告诫青年科学工作者说,“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目标,但千万不要把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的目标。如果要我给你们提出什么建议,那就是不要仅仅以能挣多少钱或者爬上什么位置作为你科学研究的动因或追寻的目标。”

对于兴趣,学校的启蒙和培养不可少。“学校在保证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韦尔特曼说,“我不是个好学生,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在初中的时候我竟然要学4门语言,我都没有兴趣。”然而,他却热衷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并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奖。

戴维·格罗斯认为,大学真正的精髓在于真和美。遵照真实、追寻美好,“这两点是学习、研究的精髓,拥有这两点,我们才能认为这是所真正的大学。”格罗斯建议青年学子要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们,在中学的成绩考得好,并不等于将来你的职业发展会很成功。重要的是你们要找到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并充分发挥它。”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在讲述了自己求学路、成才的经历时也提出忠告:“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持一颗探索、好奇的心,对成才很有好处。”

坚持与钻研,对科学精神的敬畏与崇拜

几天前,《界面》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UNC)医学院采访到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齐兹·桑贾尔。他表示生化研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的这项研究已经做了35年,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失败率高达80%至90%。他觉得,生化研究成功的关键要挑选重要、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努力工作,并持之以恒。

著名生物化学专家、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博士鼓励青年学者应该在最初的研究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并培养在微小的线索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更要充满信心地去寻找证据,支持和论证看起来有异于前人结果和发现。

“当我还是一个10岁孩子的时候,我曾读过韦尼阿明·卡维林的《船长和大尉》,之后,我便终生不渝地奉行着书中那位主人公萨尼亚·格里戈里耶夫的准则:奋斗、探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在《科学与社会》这本自传式著作中写道。

199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马丁努思·韦尔特曼认为,“我们需要有一种品格,就是知难而上。”可见,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别人放弃的时候,他没有放弃。”

科学研究需要耐心。尽管你在进行一项伟大的研究,也许你处于一流的科研环境中,你仍然不能强求,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坚持下来并最终突破了瓶颈,那么对所在领域的影响力将是空前的。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强调,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成就都绝非偶然。美国很多大学也是在长期的科研积累过程中才获得了重大突破。这个过程,麻省理工学院积淀了超过一百年,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甚至更久。在他看来,对于一件非凡的工作,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希望尽快提前完成;但科学研究这些事情,有时候还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

科学研究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工作后或当您感到渐渐失去耐心时,应学会释放压力。沃尔夫冈·克特勒教授告诫后来者,“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进行科学研究并指导学生……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此给自己带来过多压力,我们需要保证自己有办法协调好这些压力”。

严谨和认真,通向成功的科研态度

据媒体近日报道,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青蒿素的时候,为了准确把握疗效“以身试药”,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屠呦呦说,“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勤劳勇敢的科学实验,要想取得划时代的科学成就无异于天方夜谭。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科研中不仅治学严谨、专心致志,而且非常喜爱物理学实验,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科学实验,他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以便找个强力磁场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他在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他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高效。

另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在科学研究中就非常重视实验,他在诺贝尔奖获发言时特别强调实验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他讲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落后的思想,对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有很大的害处,由于这种思想,很多在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都倾向于理论的研究,而避免实验工作。事实上,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生的。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并不青睐功利主义者,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有可能获此殊荣。纵观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名单发现,90%以上的奖项都被授予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重大发现与理论成就的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偏爱基础科学成果的传统,对于激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使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原标题:什么是成就诺奖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相关专题:2015年诺贝尔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