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开始讲述其彗星故事
罗塞塔飞船目前正处在接近被称作67P的木星族彗星的轨道中。该飞船于去年11月向上述彗星表面发送了其着陆器Philae。如今,7项新的报告详细描绘了67P的画像,并对该彗星的形状、组成和表面特征等作了描述。这些报告建立在Altwegg和同事在去年年底所发布结果的基础之上。
由Nicolas Thomas和同事撰写的一份报告,描述了沙丘和涟波样结构、风尾及像尘土转运等蚀刻出67P特征的许多活动过程。由Holger Sierks和同事撰写的另一报告揭示了67P的核心,即该彗星的固相中心。该核心是由尘埃、岩石和冷冻气体组成的。Fabrizio Capaccioni和同事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热成像光谱仪发现,该彗核表面覆盖着不透明的有机化合物,但水冰很少。
Samuel Gulkis和同事接着分析了来自罗塞塔轨道飞行器上的微波仪数据,以确定67P表面之下每天和季节性温度模式。他们记录了热输送和冰升华的通量,提出大多数水冰在从67P彗星的“颈部”升华成一种气体时就消失了。Myrtha H?覿ssig 和同事对该彗星彗发的组成进行了检测。他们记录了整个彗发中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移动,揭示了彗核与其彗发之间的复杂关系。由Alessandra Rotundi和同事撰写的一个报告结合了来自罗塞塔上许多不同仪器的数据,以捕捉和分析该彗星尘埃颗粒并确定其尘—气比。最后,Hans Nilsson和同事对67P大气层内的水离子历史进行了追踪,旨在估计当冰升华成气体并接着被电离而使得它们能够偏转太阳风时,一个磁气圈可能是如何在彗星周围形成的。
在大麦哲伦星云中检测到伽马射线源
高能立体望远镜系统(H.E.S.S.)合作在附近的大麦哲伦星云(LMC)星系中确认了3个高能伽马射线来源:一个脉冲风星云、一个超新星遗迹以及一个超级泡泡。天文学家希望通过伽马射线来更多地了解这一轰击地球的神秘高能宇宙射线起源,而这些来自LMC的观测提供了来自银河系之外的有关高能伽马射线源的新信息。在LMC的一个寻找能量超过1000亿电子伏特的210小时短暂观测中,H.E.S.S.的望远镜组检测到了脉冲风星云N 157B,这是由一个快速旋转的脉冲星产生的带电粒子风所创建的星云。研究人员如今能将其特征与著名的蟹状星云的特征进行比较,蟹状星云也是一个脉冲风星云。超级泡泡是一个填充着数个超新星爆炸中所聚拢的气体空腔,它提供了第一个明确的来自这种结构的高能伽马射线检测。第三个来源是超新星遗迹N 132D,它给研究人员提出了另外一个谜团。LMC 还含有SN 1987A——这是当代最新观察到的超新星遗迹——而SN 1987A 并不是预期的作为一种高能伽马射线源而被检测到的。比较这两个遗迹,可为这些高能射线是如何产生的提供更多了解。
工具出现前古人类就有人样的手吗?
在考古记录中第一批石制工具是在大约260万年前才出现的,但研究人员发现,非洲南方古猿以及其他较新的古人类在早至32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样的手——能用可相对的拇指精准抓握,或“挤”抓。这一发现提供了第一个南方古猿可能使用工具的考古证据,它提示许多古人类在这些工具被开发之前50多万年时可能就有使用石制工具的能力。Matthew Skinner 和同事对大约530万年前至260万年前之久的上新世时期南方古猿的手内部骨结构进行了研究,旨在预测那时这些古人类是如何使用它们的手的。在掌指手骨中的骨小梁(充当微小骨梁、骨柱或骨棒的组织成分)图案能提供资讯让人们了解,远古人类是否仍然用它们的手来爬树或它们的拇指和其他手指是否也已经演化出一种更有力的相对位置来做出更像现代人样的行为。他们的分析揭示,一些以前不被认为能制造工具的古人类至少已经做好了以精确抓握来操纵石制工具的准备。该结果对一种长期的假设产生了怀疑,即能人(Homo habilis)是古人类中第一个工具制造者。研究人员提出,南方古猿演化出人样的手姿位比以往认为的要更早且更频繁。
慢性感染可缩短大苇莺寿命及端粒
根据Muhammad Asghar和同事所做的一项新研究,与未被感染的大苇莺相比,罹患慢性及轻度疟疾感染的大苇莺的寿命较短而且后代较少。被感染的大苇莺还有显著缩短的端粒;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消磨。总之,这些结果提示,从长远来看,慢性但无症状性感染会伤害动物的健康。研究人员检查了瑞典大苇莺一个25年的生命史记录,这些大苇莺会在冬天迁徙至非洲,并在那里感染疟疾。尽管研究人员并不确定感染如何导致端粒缩短,但他们提出,端粒缩短是大苇莺寿命缩短的一个关键因素。与健康母莺的后代相比,感染母莺还会生下端粒较短的雏鸟,表明感染的影响至少会延伸一个世代。
(本栏目文章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独家提供)
《中国科学报》 (2015-01-27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