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1/21 22:54:53
选择字号:
专家解析2014最热年如何“炼成”

 

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分析显示,2014年我国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气温创历史新高,气候明显偏暖。

这与全球气候监测报告的结果相吻合。

1月17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发布报告称,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摄氏度,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年。

尽管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的《气候声明2014》还未发布,但多个国家已相继给出了同一个结论:2014年全球气温创历史新高。

毋庸置疑的全球最热年

据观测资料分析,2014年成全球最热年毋庸置疑。全年全球平均气温比此前两个“最热年”——2005年和2010年高出0.04摄氏度,且有6个月的气温创下同期最高纪录。

过去的一年,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及非洲的部分地区创下新的高温纪录。荷兰年平均气温偏高1.4摄氏度,是近3个世纪以来的最高值;英国、法国、瑞士等地气温为近200年来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出现了高温。”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周兵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周兵表示,北极变暖有放大作用,其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很明显的,这种贡献可以达到15%~20%。正因如此,北极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

此外,相较于陆地表面温度,全球海洋表面气温上升幅度更大,2014年比此前的最热纪录年——1998年和2003年高出0.05摄氏度。

那么,在全球最热年的背景下,我国气温是否也创新高了呢?周兵告诉记者,2014年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摄氏度,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气温创历史新高。北京平均气温为14.1摄氏度,是1900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高。

“未来,随着气候进一步增暖,极端气候事件将趋多趋强,我国面临的高温、洪涝、干旱等风险会进一步加剧,防御极端气候及其引发的灾害风险的形势仍然严峻。”周兵强调。

厄尔尼诺缺席“最热年”?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监测显示,2014年成为“最热年”并未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这令许多科学家感到不解。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此前最热的2010年、2005年和1998年都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尔·欧本海默表示:“在没有强烈厄尔尼诺现象的一年出现破纪录的气温,真的让人感到惊讶。”

厄尔尼诺现象真的在2014年的高温中缺席了吗?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这一年,海洋表面温度增至接近厄尔尼诺的阈值,世界上许多地方观测到通常与厄尔尼诺相关的天气和气候形势。

与此同时,2014年中国(包括香港地区)、日本等国分别于当年10~12月宣布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5~11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尼诺综合指数连续7个月达到或超过0.5摄氏度的监测标准。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的标准,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周兵说。

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也呈现偏高迹象,仅美国等厄尔尼诺监测区海表温度偏高不明显。对此,不少科学家提出反思:究竟采用哪个区域来监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厄尔尼诺更加科学和真实?

全球变暖趋势并未停滞

“201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年份,这证实了根本性的长期变暖趋势。”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表示,全球变暖趋势没有停滞。

此前有研究认为,1998年以后全球气候变暖进入一个停滞期,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全球变暖说的是一种平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年际(不同年份)的波动和年代际(十年周期)的波动,有相对的冷期和暖期,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他指出,确定气候变化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迁,至少需要考察30年的平均值变化。如果前30年和后30年的平均值发生了显著的升高或降低,那么可以认为是气候变化发生了明显转折。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确定的、气候变化科学家所遵循的一个时间尺度。

“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来讲,能量是守恒的,热容在一方面减少,必然会在另一方面增加。”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建平抛出了问题: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但全球变暖趋势平缓,多余的能量去哪儿了?

“其中约93%最后都到了海洋。”米歇尔·雅罗说。以2014年为例,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纪录,比1961~199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约0.45摄氏度。东部热带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接近厄尔尼诺阈值;在热带太平洋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以及极地、亚热带北大西洋、太平洋西南地区、南大西洋部分地区、印度洋大部分地区,海洋表面温度也异常高。

对此,米歇尔·雅罗表示,海洋热含量成为了解气候系统的关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