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学勤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9/17 14:22:36
选择字号:
中青报:自由的成长空间才能吸引优秀青年做教师

 

教育改革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不仅教育家,社会各界人士都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我认为,教育界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无论改革理念多么先进,资金多么充足,社会多么关注,如果人才不够,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推行。

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整个世界都面临相同的困境。在美国,大量优秀年轻人选择金融业、高科技产业或自主创业,愿意进入教育界的人少之又少。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譬如大学生毕业后若去偏远地区支教两年,以后考研、考公务员等,都有优惠政策。也有的地方政府用高薪酬来吸引年轻人。不过这些手段都治标不治本,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功利的奖励手段,确实能吸引一些人暂时的兴趣,但无法让他们长久留在教育界。

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改善教育环境,减少对教师的限制,使学校成为发展创造性成果的空间,最终迎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愿意长久地从事教育。

2001年,美国大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出版了《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他为此采访了大量所谓“创意阶层”的人,即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记者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为我们揭示了创意阶层的现状与趋势。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创意阶层的人选择了目前的职业。或许我们本来期待的答案是薪酬高、社会地位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排在前两位的回答是:这项工作有足够的挑战性,也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才华;这项工作的同事多元而且富有才华,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佛罗里达的结论是,最优秀、最有才华、文化程度最高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不仅仅看重物质待遇,更看重工作环境能否满足他们的精神空间并给其以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这一批人之所以能成为优秀人才,也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习惯了在挑战中进步,所以他们必然也对工作环境提出同样的要求。或许有的人会说,这是西方的情况,中国人的心理是与之不同的。我不这样认为。

我回到中国15年了,看到这个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这一代年轻人,不是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不是成长于一切刚刚解冻的改革开放初期,而是成长于一个相对环境稳定、经济发达、国际间交流频繁的时代。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也倾向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更何况,目前中国教育高速发展,有许多年轻人投身于教育市场,做中介、英语培训等等,可他们为什么偏偏不愿到学校中当老师呢?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的学校中,尤其是公立学校,对教师的限制太多,无法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

芬兰的情况或许值得我们借鉴。芬兰的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被称道,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非常好的教师团队。在芬兰,要想成为一名老师是很困难的,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类似于律师与医生的从业严格程度。老师不仅需要本科毕业,还需教育学的硕士学位,之后还要有二到四年的实习。所以他们往往要28岁后才能真正去教书。但是一旦他们进入教育领域,就会享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学校不仅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而且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教育方法。芬兰有很灵活的制度,死板的课程要求和考核要求较少,教育界本身的环境也鼓励老师创新,所以老师更容易发挥自身的才华和优势。

美国作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书《驱动力》中写道,要想让自己的员工具备工作上的创造力,必须为员工提供以下几点:发挥的空间、工作的意义、对工作的掌控。芬兰的教育制度使这三条都得以实现。首先,芬兰政府投入大量资源,使老师都经过了严格的前期训练,并且拥有不断学习的机会,这使他们具备了教学的能力;其次,老师的工作空间十分自由、宽松,他们拥有社会较多的信任,也可以发挥自身创造力去做教学上新的尝试。这使得他们具备内在的动力去做好这份职业,因为他们在这份职业中,不仅被责任感支撑,更体会到发挥自身才华与创造力的无穷乐趣。

概括而言,若想让年轻人愿意进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对于老师的认识以及管理方式。今天我们对于人才管理的许多思想,还来自于十九世纪的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 Taylor),他发展出所谓科学化管理模式。所谓管理的科学化,也就是人的机器化,通过体系化、数字化的制度来组织、管理人,这一套模式仍盛行于我们今天的公司和学校之中。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彻底的反思。这种严密的人事管理制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基本判断,即人是偷懒的、投机的、不愿主动工作的,所以必须要靠奖惩制度以及严密的组织方式把人管理起来,让他们最大效率的去工作。但这种假设真的正确么?我们有许多例子可以否定这一理论,许多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和芬兰教育界,他们都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到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们相信,在一定的领域,当我们主动创造出宽松环境的时候,人会更愿意工作,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实现更优的效率和成果。是时候在教育界审视我们的管理方式了。原有的对教师的功利奖赏和严格管理或许该被淘汰了,我们应当把年轻人内在的创造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出来,同时建设宽松的教育工作环境,让他们主动投身于教育这一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来,推动社会的长远进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