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楷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布时间:2014/9/9 15:02:02
选择字号:
白春礼谈国科大本科招生:把学生当眼睛一样珍惜

 

央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记者张闻 王楷)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创建于1978年,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那里曾经出过很多的院士,也有很多的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科学界的圣地,不过他也很神秘,好像只有被选中的科学家才能进入的地方,就好像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在北京西站冲进站台的柱子,才能找到去往那里的方法。

不过去国科大可能不用冲柱子这么简单。其实很多人了解到在国科大有340位院士、6100名博士生导师、3900多名硕士生导师,一直有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在国科大学习,但是今年以前这所依托于中国最顶尖科研机构的学校并不招收本科生。

今年的情况发生了改变,中科院将启用豪华的科学家教师阵容培养直属学校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首届本科生,这个豪华阵容也是令人期待,那研究能否带出“顶尖人才”? 国科大能否为孕育本土研究性人才趟出一条新路?

上周五,步入壮年期的国科大,迎来了332位最最年轻的成员,他们刚刚从高中毕业,怀着成为科学家的理想,即将在这里度过大学4年的生活。先来听听这些年轻人入校时透着朝气的声音吧。

学生:焕然一新的UCAS,这是我们六个学科,磁铁、晶体、碳12、A60、双螺旋、hello world是每个学科的精髓所在。阿基米德在浴缸中发现浮力定律时曾大呼了一句非常有名的“Eureka”译为找到了,没错我们愿意去做那个探寻奥秘,并大呼“Eureka”的人。

想成为科学家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332位年轻人是有志向的,同时他们敢于以超高分选择一所还未涉足过本科教育领域的学校,应该说也是有胆量的。来自山东青岛的女孩儿田诚今年高考考了693分,以她的成绩应该可以自由选择国内任何一所顶级高校,选择国科大是因为她把这里看成了“科学家的预备役”。

学生:恩,有一个科研梦吧。很多同学就是小的时候大家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可是到最后真正能做到的可能是很少的人,我觉得我可以完成小时候说出来的这个梦想。

记者:但是别的学校也有这个可能啊?

学生:咱们国科大对我们本科生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也看好这边的条件和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并且这边的学风我也是我很欣赏的。

学生把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系在了国科大身上,看中的是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一向不招本科生的国科大也承诺尝试“科学家带班”的全新模式去培养这些年轻人。新生被分为12个班,每班大约有30人,配备两个班主任,其中一个为科学家班主任,另外一个是有博士学位的青年专职教师。12位科学家班主任都是在相关领域成就卓著的著名科学家,包括席南华、江桂斌、李树深等多位院士。本科生班级也不是用传统的数字命名的,而是取自科学家班主任的姓氏,例如席南华院士带的班叫席班,江桂斌院士带的班叫江班,用中科院院长,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的话说,他们把这300多名本科新生当眼珠子一样珍惜。

白春礼:因为你们人数少三百多个,如果在另外一个学校,一下要招几千个学生,我想他没有这么多班主任老师去一个一个的带,我们把你当成眼珠子一样。科学家都是第一线做科研的,创造者上讲台,这方面我想科学院是有我自己很好的传统和实力。

当然也有人质疑,顶尖的研究人员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教育者,对此国科大已经想好未来的战略。

白春礼:要摒弃传统的生产线式、模板化的教学培养方式,培养基础人才他的共同特征就是要利用他的好奇心、他的想象力、他的批判性思维,同时,高等教育是通过自由教育的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其实我们这种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这种研讨式、启发式教学以及鼓励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培养自学、表达、推理的能力这个也至关重要,我想这个不不仅仅在研究生,在本科生这儿也是应该特别重视这一点。

用培养“研究生”的思路去培养本科生。利用“科教融合”的体制去探寻研究性人才的成才之路,这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国科大校长丁仲礼明确,学校同中国科学院下辖的104个研究所一起实行“共有、共治、共享”。今后“小而精”的办学模式将成为他们实验的重点。

丁仲礼:绝大部分好大学都是小而精的办学,例如那种大教室几百个人上课的那种办学,好学校是不会这样办学的。大家都知道很有名是吧,加州理工,一直就是248个本科生,所以小而精是办学的方向。全世界成功的经验就是小而精的办学。

开学第一课后,这332名本科生即将开始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目前他们已经初步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到毕业前,这批学生还有两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未来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交叉在一起,让我们对他们的未来有点好奇又充满信心。(原标题:国科大本科生开学 院长:把他们当眼珠子一样珍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