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4-9-2 16:14:28
选择字号:
访美国化学文摘社袁琼博士:抓住机遇 克服挑战

袁琼博士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女化学家论坛,于8月5日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举行。论坛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女性研究人员、研究生们欢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女化学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与人生规划。

论坛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中国科大教授谢毅、美国化学会化学文摘社亚洲商务拓展经理袁琼四位嘉宾,分别为现场观众作了精彩的报告。其中,袁琼博士作为当天唯一一位来自企业的女性管理层代表,其精彩的报告获得了现场观众的好评。

袁琼博士个人简介:

袁琼博士于1998年加入美国化学会化学文摘社(CAS),现任CAS亚洲商务拓展经理,主要负责CAS在亚洲地区的销售与市场活动。袁琼博士曾担任ACS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CAS中国区总经理、CAS研发部的高级研究员以及信息技术部SciFinder产品开发部经理。在加入CAS之前,袁琼博士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SIOC)担任研究助理的工作,并拥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颁发的博士学位以及武汉大学颁发的理学学士学位。

以下是科学网与袁琼博士的访谈问答实录:

提问1:您在女化学家论坛中演讲的主题是“化学行业的女性:抓住机遇,克服挑战”,那么对您而言,目前最大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袁琼:机遇和挑战往往是并存的,尤其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于我来说,目前的工作和之前作科研工作者会有很大区别。学术研究往往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在某一个领域专注一段时间。但是作为工业领域的专家,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从而与公司的方向和目标达成一致。比如从事市场营销,需要变通和快速适应的能力,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对静态的科研项目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一些机遇,需要不断的开发、挖掘自己新的想法。比如说创新,就是在思维上要更加创新,跳脱条条框框。业务上每一个案例都是不相同的,并且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我需要跳出固定思维去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我很享受自己在做的事情,这推动我去抓住机遇,战胜挑战。

提问2:那您是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会的呢?请举个例子。

袁琼:我原来是一个科学家,主要致力于探索化学信息学的前沿,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来改善原有的发现。在CAS同事多年的支持下,我们在项目中取得了很多令人自豪的成果。我们通过出席会议、发表文章来分享我们在科学领域的发现。但在工业实践中,如何将一个最新发现变成产品就成为了一个挑战。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方案,向公司里的不同背景的同事推销我们的想法,让别人看到你想法里的价值。这跟我们常说的30秒电梯销售一样,你在电梯里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你要在一分钟内给你的同事或者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导他们明白你想法中的重点。

把一个好的想法发展成好的方案产品的同时,你还要转化自己的角色,这对于公司和我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当初公司对我说,‘袁琼,你可以加入新品开发部帮助他们开发新的系统需求,同时和开发人员密切合作吗?’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产品研发方面,与各个部门的同事通力合作。新的团队让我意识到,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科学家,必须找出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去阐述你的想法使大家可以快速深入理解。

刚来这个岗位的时候,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的目标是解决最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且不遗余力的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但后来,我发现这太理想化了,我必须调整策略来面对现实。比如你现在有一个很完美的想法,但只能满足10%的市场需求,那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重新考虑衡量集中精力去研发一个能够满足80%用户的新产品。

提问3:您之前一直是从事科研工作的,那当初为什么会加入CAS并工作至今呢?

袁琼: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在中国了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必须要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文化,进行学术全方位的交流, 去拓宽视野。所以我当时申请了博士后,就在这个时候CAS给了我一个客座科学家的职位,于是我就到CAS去工作了。CAS是全球最大的化学信息提供机构,所以我认为我很幸运, 能和化学信息研究专家们一起工作。在这样一个世界一流的公司里从事研发简直就像进入了天堂,你可以通过世界上最全面最权威的化学信息的数据库研究到很多的东西。这是我一辈子都觉得荣幸的事。

提问4:您最初是研究型人才,从事的是研发工作,现在却是管理型人才,负责销售与市场。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您是如何调整并适应的呢?

袁琼:适应过程是很具有挑战的,因为做学问和做开发、市场营销是截然不同的,整个关注的焦点都是不一样的。做学问是个比较专一的项目,做产品就要追求实用性,讲求效益。另外你做营销的时候需要和同事和用户打交道,这就很考验你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挑战性的转化就需要你进行自我训练,像我就会参加公司培训。对于我而言,我非常感谢CAS同事的支持,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培训和指导。但最重要就是博学和开放思维,你要多看书和接触社会。

同时还需要跟同行请教,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要迅速跟你的同行同事建立很好的团队关系,他们会告诉你我们团队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优先目标是什么,还有就是你缺什么就要去学什么。

懂得变通、分清主次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到了开发部门,当开发人员告诉我现有技术不能完全支持这项方案时,我就不能再去钻牛角尖,一定要做出最完美的产品。有的时候我必须要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让研发的周期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这就是一个调整的过程。市场营销就更磨练人了,科学家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可能跟社会打交道机会不多,但做销售推广,你永远不知道你接下来会和谁说话,会见到谁。你会频繁地和人接触,所以你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好,不能说这个人我不喜欢或是怎样,他们都是你的客户和同事,你不能有个人情绪。所以在这过程中,你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有意识的去提高自身能力,适应新工作和避免误区。

提问5: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刚才大会上也提过,您对于职业迷茫期的朋友有什么样的建议?

袁琼:首先第一个你要了解你自己,你到底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自己的职业规划要很清楚,这最是重要的。第二个就是要有支持团队,有人能够给你提供建议,与你商量。但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要有热情去尝试。感到迷茫可以,但是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一直认为不论什么都不要轻易放弃,有时你会发现在你最想放弃的时候,曙光就来了。

提问6:因为工作出差的关系您经常不在家,那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袁琼:我会凡事都做一个优先级排序,进而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比如我会根据业务需求、预期结果来决定出差和工作。我也必须考虑和安排很多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比如你可能会错过一两次孩子们的足球比赛,但你必须参加他们的生日和毕业典礼。如果这是不可避免的,你必须提前计划,并且与家人协调好。

还有就是你需要有后援,如果这件事情你今天不能去,也许你的朋友可以帮你去。最重要的就是你要跟你的家庭达成协议,让他们理解你的工作。比如我的孩子很小就知道我的工作,他就会问说‘妈妈你是在管理全中国吗?’他会为你感到骄傲,然后支持你。有时他知道虽然妈妈今天不能来陪他,但是他理解并支持你的工作,也不会因此埋怨你,甚至会很高兴,孩子一高兴整个家庭的气氛就会好了。所以说让孩子知道妈妈的工作是怎样的,以及他在你心里的位置如何,这个很重要。我还想强调一点,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很多技能跟管理公司是一样的,所以说管理技能除了用在工作当中,同样可以用在生活当中。

提问7:科研工作在外界看来是很单调乏味的,您怎么认为呢?

袁琼:这因人而异,我认为做任何工作都不应该单调乏味,你要乐在其中。我也有时候申请公司内部交换岗位,因为我觉得重复做同一件事没有乐趣,而且如果我觉得我对于某一个项目的贡献并不大的话,我就会想我是不是可以找一个更有挑战的工作。这可能跟自己原来的工作有关系,科研工作者总想挑战自己,看自己能不能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或者进行创新。所以对我来说,从事研究工作也好,现在的工作也好,我都觉得很开心。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是因为你不喜欢它,如果这样的话我的建议就是应该换方向。现在国内流行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总要做一点有意义和让你自豪的事。

提问8: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让孩子学一些技术类的工作包括化学,认为学这些很辛苦。那么您的子女会接受化学这样的学科吗?

袁琼:这个要看他自己的兴趣,学习和人本身有关系。我喜欢化学不等于我的孩子他喜欢化学,如果他觉得感兴趣我会引导他,我也会鼓励他多去探索去找到他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这是从我儿子学小提琴这件事看出来的,我发觉他就是喜欢小提琴,虽然他也不是很想练,但是他学了之后会隔三差五找一段自己喜欢的曲子弹。当你跟他说你该去练习了,他就会去投入进去练个20分钟。如果一个地方拉不好,他就非要拉好,所以说一个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孩子早阶段你要让他接触尽可能多的东西,但是至于他想选择什么方向,这是他自己的事,我作为父母只能给他一定的引导,但不能为他做决定。以美国教育为例,我的女儿在七年级就开始自己选课,除了基础的数学、写作、科学,社会课等几门基础课程是必须会的,其他像绘画课、机械、做菜、木匠、弦乐、家务等都是选修课,所以孩子很早就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

提问9:最后一个问题,您之前在上海有机所工作过,也在美国做过研发工作,那么您比较一下,中美的研究环境和工作关系有什么区别?

袁琼:说到工作关系,中美的风俗文化我觉得各有所长。有机所是一个顶尖的机构,我非常享受它的工作学术环境,它的教育方式和研究形式是有一点效仿学习国外,因为它是几个老先生从建国之后从西方回来创办的,所以我们的模式带有一些美式教育. 中美体制和文化是有区别的.中国同仁有的时候不愿意去表达自己,即使他们上司的指令不清楚或者不正确。美国同事即使对自己的想法只有10%、20%的把握的时候,他也会说“你觉得我的想法怎么样,是不是很不错?”但是中国人一定要等到有90%的把握才会说,而且往往不会主动发言,主动参与。另外,美国人从小就会教育孩子,他是独立的并且可以有他自己的看法。但在中国,很多事情都是家长做主,由导师决定,这体现在生活中需要做的一些决定,例如选专业,做研究报告等。相比中国的学生,美国的学生会更加自信,他们会把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而中国学生经常依赖父母去给他们指明方向。所以,中美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别。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