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莫·汉内
科学家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增加对世界的新发现,其速度也在日益增长。但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种印象是真的呢?途径之一是考查科学论文发表的速率,就此而言,一个世纪以来,科研论文发表以前速未有的速度增长着。
近日一篇文章指出,科研著作的引用率有所上升,18世纪中期前为1%,20世纪上半叶为2%~3%,而现在则是8%~9%。最后一个数字意味着科学成果每十年翻一番。这也许更好地证明了人类智力的进步以及科学方法的力量?
当作家西奥多·斯特金第一次提出他的著名法则(任何事物中的90%都是垃圾)时,他在讨论的是科幻小说,但他可以同样将这句话用于科学。用不同的方法估量结果可能有所变化,但是差不多1/4~1/3的自然科学的论文都无人引用。更多比例的文章可能仅仅由作者本人或者其他一两个人引用。
这不是不充分研究或者浪费型研究的必要表征,但是它的确给了科研人员一个暂停的信号。为了申请基金、找工作,研究者们不得不发表论文,而为了能够产出最多论文,学者们要对极其细微的研究成果都保持热情。这反过来导致他们有太多要读的论文,拥有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这种情况正在变得更糟。如果这些科研活动中一直没出现什么天才式的增长,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付费和开放的发表体系日益增多。它的优点在于阅读研究成果的人不需要向出版方付费,但是同样地,这也带来了坏处——出版方有了强大的商业动机,希望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
大体说来,我是开放体系的支持者,但是订阅式的商业模式至少可以帮助出版方将心思集中于努力跟上他们期刊的可怜人身上。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开放式科学的支持者正在提议,研究者应发表他们所有的工作——所有的数据、方法、负面结果以及失败的实验。
在无底的数字信息时代,这在技术上是可以达到的。尤其是在科学正在经历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人们会尤为欢迎这种方式。但对于那些正在拼命吸收所有信息的人来说,这种方式并不能保证文本更好管理,
唯一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采取更具区别性的渠道发表研究成果。提供资助方和雇主应当鼓励科学家发表少而精的演技论文。科学家们应当集中最多的精力在自己最好的研究工作上,而不是铺开更多的科研摊子;另一方面,资助方也应要求科学家尽可能地分享所有的研究结果。当然,其中的大部分不会以传统方式出现在学术论文上,这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说都太辛苦。应该把那些较为不重要的工作以简单、标准的方式录入,方便计算机进行整合和分析。在研究特定问题时,人们可以参考这些数据。
人们很容易就忘记,350年前的科学期刊本身就是一场革命,而它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于此200年的印刷业发展。今天,我们的挑战是创造一种与海量数据的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科学出版模式,互联网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系英国数字科学总监,本报记者韩琨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14-08-21 第7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