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 李文姬) 连日来,多省份高校学费上调的消息一出就热议不断,《法制晚报》记者梳理近期公开报道发现,截至目前已有10省份公布涨价方案,有个别高校学费涨幅甚至超过50%。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曾联合发文要求,5年内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时至今日“限涨令”已经失效。
梳理发现,有些省份涨价后的新标准并不符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例如调整幅度最大的宁夏,调整后的学费标准与天津持平。
对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天津是32658元排名第五位,而宁夏为21833元,排名在25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京冀在内的9省份近期明确表态:暂不涨价。
学费上调幅度 与收入不对等
早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联合承诺,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学生,今后5年各类学校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这意味着时至今日“限涨令”已经失效。
继去年山东等地率先上调学费后,宁夏、浙江等省份高校也于今年动手。截至目前,包括山东、湖南、湖北、天津在内的10省份已经出台涨价方案。
2013年10月,山东省物价局负责人表示,与总体物价水平相比,2000年以来山东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升31.2%。
记者比较山东新旧学费标准发现,经管类专业学费涨幅为32.3%,医学类更是达到35%。
在新一轮涨价中,宁夏高校学费标准的调整最大,文史类、理工农类、医学类涨幅甚至超过了50%。
根据2013年全国各省份城市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显示,宁夏城市人均收入为21833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仅6000余元。而学费涨价后,养一个费用最低的文史类大学生一年就需要4000元,而艺术类学生每学年高达8000元,比农村居民年收入还高。
记者梳理发现,有些省份新标准并不符合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例如,宁夏各类专业新学费甚至与天津持平。记者根据2014第一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发现,天津位列该排行榜第7位,人均收入总额为8833元,而宁夏则处于队尾,仅排到了全国第28位,人均收入仅为5774元。
山东宁夏等地 仍留上浮空间
在高校学费调整方案上,多省份体现出“优质优价”原则,即重点高校、优势专业可在新标准上再提升10%,有的甚至可达30%。例如,宁夏就明确提出,宁夏大学学费可上浮10%,湖北、贵州也表示“211”高校可在新标准上浮动20%。
这意味着,原本宁夏文史类学费为2600元,涨价后新标准变为4000元,而再浮动10%后名校学费涨幅竟达70%。再如山东“211”、“985”的经管类专业,学费或将比过去翻一倍,由3400元飙升至6750元。
此外,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96年原国家教委曾在《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在现阶段,高等教育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到位。”然而,对于绝大部分高校而言,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到底是多少钱,并没有详细的数字。
记者多方查阅发现,仅广西曾提出,高校教育成本每人年均14667元,而按原标准3800元学费来看,也已过线。而今年上调标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物价局工作人员虽然表示,这次学费上涨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25%红线,没有超越,但具体清单也并无交代。
注:参照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助学贷款额度 今年提高两千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河北在内的9省份明确表态“暂不涨价”。北京市发改委日前表示,在京高校的本科生学费多年未变,今年也均未上涨,部属高校多维持在普通专业5000元每学年,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学年则为10000元,市属高校学费则相对更低。
2007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曾表示,保持学费稳定与物价上涨不会发生矛盾。我国高校目前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虽然学校培养成本与物价有关系,但学校收费标准的制定与物价不挂钩。大学收费是按照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的,学校不会因为物价上涨来提高收费。如果培养成本因物价提高而提高,学校入不敷出而收费标准又不够,国家财政要适当增加给高校的拨款。
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了解到,今年广东高校不仅不涨学费,并且本专科学生的助学贷款额度也上调了2000元,而研究生助学金更是提升到了12000元。并且,广东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坦言,目前艺术类、民办高校学费为1万余元仍然较高,就算上调了贷款额度,但对于寒门子弟来讲也是负担。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今年7月起,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从每人每年6000元提高到8000元。据统计,去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万人次,资助总金额574.11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6.28亿元,增幅达到了4.8%。而在2006年,资助金额仅为160万余元。
教育部曾表示,所有中职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获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绝不允许一边加大助学力度,一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
专家观点
112所“211” 经费来源成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上有惯例,大学学费不能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过更好的生活,但如果超出了当地居民的承受水平就背离了初衷,尤其贫困地区学生会因此放弃学业。
然而,我国学费占可支配收入比例过大已是老问题。早在2005年就有调查显示,一些地区学费甚至达到了可支配收入的170%。
此外,伴随学费上调,今年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从每人每年6000元提高到8000元。对此熊丙奇表示,近年来国家确实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贫困助学,然而,如果本质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徒劳,根本还是学费本身标准过高。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高校的信息公开早有规定,但《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显示,全国112所“211工程”大学,没有一所向社会主动公开学校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也没有一所高校公布其财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有人建议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学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对此,熊丙奇指出,高校需要建立民主机制,而不是口头呼吁“去行政化”,公开透明核算成本,从而将不必要的机构撤出、避免浪费等。
本版文/记者 李文姬 (原标题:京冀等9地高校不涨学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