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31 8:02:05
选择字号:
熊丙奇:中国大学为何难获企业家捐赠

 

■熊丙奇

近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与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约9300万元人民币)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一事,引发网络热议。不少人提出疑问,国内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潘石屹在其认证微博上回应时强调,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来自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作为企业家,潘石屹拿自己挣的钱捐资,不管捐给谁都是他的权利和自由,一些人质疑他为何不捐给中国大学,其实是质疑错了对象。他们应该质疑的是,中国大学为何难以获得社会的捐赠,包括企业家的捐赠和校友的捐赠?

大约在四年前,中国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是时,这件事就曾在国内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不少人质疑,他为何不捐给他的中国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却要把钱捐给耶鲁大学,网友们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了不满甚至气愤。四年之后,网友们对潘石屹的质疑,与当年对张磊的质疑几乎完全一样。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有网友质疑为何赚中国人的钱,却要去捐赠美国大学。

如果说,这就是中国的现实的慈善捐赠环境,那么很多有意愿的捐赠者是不会在网友的道德绑架下,改变自己的捐赠意向的。一个成熟而理性的慈善环境中,首先应该得到尊重的,就是捐赠者的个人意愿。至于国内的学校、慈善机构如何获得捐赠,这不是通过指责捐赠者不爱国就能解决的,而应该反思我们自身的公益事业是否做得规范、专业。

实事求是的说,相比国外的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大学在社会募捐方面做得的确很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全国重点大学,只想着争取国家经费(教育拨款和课题经费拨款),而并不重视社会募捐,即使是获得社会募捐,在回报捐赠者以及用好募捐方面,也时常引发争议。比如,学校回报给捐赠者冠名,学校和企业间进行利益交换、使用捐赠经费不透明等。而在国外大学,通常会设有专业机构负责募捐,社会募捐的经费是保证学校独立办学的重要力量,学校在给捐赠者冠名、使用捐赠资金方面,也有着一套相当规范的制度,包括通过学校理事会决策、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在学校治理过程中,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捐赠者并不能干涉学校的办学等。

这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之下,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办学经费都必须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因此,捐赠者并不担心捐赠的资金会被滥用,也不会担心自己的捐赠不被用到“刀刃上”而被挥霍掉;反观我国的内地高校,由于本身缺乏现代大学制度,近年来就连国家拨付的经费都存在这被挥霍、铺张浪费,甚至贪污的情况。因此,很多捐赠者对捐赠给内地的大学,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试想,时常听闻诸如“中国科研经费只有40%用于科研”这样的消息,有多少人认为中国大学缺钱,因为缺钱的大学会这样对待本已十分紧缺的经费吗?

就连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积极捐赠者也很少。大多情况下,一名学生从某所校毕业之后,就与母校失去联系,只有等到有一天功成名就后,才会被母校“重视”。有一些高校担心学生一毕业就“人间蒸发”,还会采取扣押毕业证书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在离校前归还贷款。如此功利地对待校友,怎么可能让校友真正地关注母校的发展?

而在美国大学,学校不但在学生求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权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即使在学生毕业之后,也会通过校友会组织,持续关注校友的事业发展。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校友捐赠率高达近50%(这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友捐赠率高达近70%),我国有哪所学校能做到这一点?

尊重捐赠者的权利,与尊重学生的权利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我国社会只有学会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不是动辄用道德去绑架他人的权利,才可能不断进步。就学校的办学而言,也只有每个办学者都能真正地尊重学生权利,真正对教育负责,才能办出高质量、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不客气地说,我国当前的办学者,并没有一心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而只是对政绩负责,我国大学在给学生奖助学金时,还采取“评议助学金”“竞选助学金”等侵犯贫困学生人格尊严的做法,这都伤害大学的形象,但大学却没有采取措施扭转。这样的大学,能获得社会的捐赠吗?

《中国科学报》 (2014-07-31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