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应向伟 徐静休 李原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24 10:30:52
选择字号:
寻找高职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创新教育新探索

 

■本报记者 应向伟 通讯员 徐静休 李原昭

日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在浙江,就有这样一家高职院校,他们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稳扎稳打,探索出了一条科研创新教育新路,不仅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成绩显著,而且在科研之路上也收获颇丰。这所学校就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

创新观念 将科研服务生产第一线

在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基本目标,对于是否要搞科研,在教师中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也曾如此。“当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高职院校主要是教学,不要过多搞科研,科研只是老师的业余项目或兴趣而已。”对于当初的分歧,学院党委书记徐公芳至今仍记忆犹新。

为让大家认识到高职院校发展科研是大势所趋,他常在教职工大会上,讲自己工作中曾碰到的实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施工过程中偶尔会发生升降机上的钢丝绳断裂的情况,当时业内并没有成熟的解决办法,最后却被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通过技术发明解决了问题。“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因为天天琢磨,最后成功了。所以我们要走向第一线,走向工地,你就会有很多问题可以去研究和创新。”徐公芳说。

在实例的启发下,经过两三年努力,大家渐渐认识到高职院校同样需要科研,也应该重视科研,但与本科院校注重基础性研究定位不同的是,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点。“最基础的东西不是我们研究的,目前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实用性的、在第一线的东西。”徐公芳强调说。

正是由于抓准了这个定位,学院的科研成果很快涌现了出来。目前,该院在总体科研方面,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该院拿到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实现了浙江省高职院校“零的突破”。在2013年1月,该校还喜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完善制度 将科研纳入管理发展轨道

观念的转变和科研定位的解决固然重要,但管理与制度是搞好科研的保证,所以制度建设必须被提上议事日程。“起初,大家科研创新的兴趣不高,后来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帮忙解决其他方面的困难。”徐公芳说。

如在教师办理科研项目报销过程中,学院副院长李伟国发现,不同部门对科研项目的报销规定,存在细微的差异,如不搞清楚,科研人员可能会在报销和财务支出上遇到困难,而挫伤积极性。为此,去年,学院重点将《纵向及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把各种不同的要求通过列表罗列清楚。

而这只是学院这几年出台的11个规范和管理科研工作办法中的一个。“至少在目前科研立项、结题体制下,要把上级的政策及时地跟教师讲清楚,使他们在具体操作时,能适应新的需要,很有必要。”李伟国表示。

在科研处推动下,学校在专利方面的成就迅速增长。四年前,对“专利”二字,师生还感觉很神秘。如今,随着每年一次“专利周”的举办,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意识已深入师生心中。2013年,学院教师专利申报和授权数是2012年的3倍。

创新做法 以“股份制”吸引科研人才

事在人为,科研要发展,根本在于要有一支能攻坚克难的科研队伍,不过,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烦恼”。“我们的学生都是三年制的,科研的后续力量很难跟上去,做科研的团队基本只有靠老师自己一个团队,并没有博士生、硕士生。”李伟国深有感触地说。

此外,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高职院校从事科研面临的一道坎。“有工程现场水平突出的,有擅长教学的,也有立志于搞科研的,如何让每个成员都闪光,我困惑过……”该校建工系一个技术创新研发团队的负责人陈树东感叹道。

几经努力,陈树东创造性地推行了类似公司“股份制”管理的模式,即成员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作为“股份”加入团队。如善于和公司打交道的可以负责与企业沟通,善于做科研的负责研发,通过这样的团队整体运作,使每个成员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原先的困惑一下子迎刃而解。

这些方式成效显著,使该团队从两年前的20多人,发展到现今约60人,队伍迅速壮大,和团队合作的企业也得到提升,有两个企业成功申报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同时企业成员中也晋升了几位教授级高工,科研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与几年前为带团队发愁不同,如今的陈树东快乐而充实地带领着团队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

“我们的目的是要育人,育对社会环境、行业环境有用的人,还要育可持续发展的人。从育人角度,我觉得高职院校也应搞科研。”尝到了甜头的徐公芳表示,接下来,该院还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不断进行深化,为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14-07-24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