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修全 宋卫国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4-7-21 16:10:11
选择字号:
李修全 宋卫国:高校科研中的同质化问题及对策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知识创造主体之一,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对于国家整体创新实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科研成果产出量及占全国科研产出的比重显著上升。然而,不同类型高校科研活动中的同质化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我国高校科研同质化特征

由于不同类型高校在学生资源、研究积累、科研资源优势等方面各有特色,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应当准确定位,有所侧重,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然而,目前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高校在科研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化、一致化的发展趋势,导致高校失去自己的特色,难以发挥自身优势,表现为以下特征:

首先,在不同类型高校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各类型科研活动的结构比例趋同化。在对全国1212所设有理、工、农、医类教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发现,尽管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不论在学校规格、师资配置还是在学生资源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本科高校,然而,211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类科研的比例仅比其他本科院校高2.5%,试验发展所占比例与其他各类本科高校基本一致。从不同学校隶属关系来看,各类型高校科研模式同质化发展特征也非常明显。

其次,接受企业研发委托、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已成为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模式,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形式。由于企业资助方通常具有明确的研发需求,高校接受企业委托开展的研发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在研发特点上与开展理论性和探索性研究具有较大差异。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中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活动经费比例非常接近。各类型的高校基本都在30%左右,企业经费比重最高的高校类型和最低者之间相差不到6%,这进一步反映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在科研模式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高校科研同质化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科研同质化问题的形成,既有高校办学理念上的盲目攀比,也有科研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同时也有高校考评指标过于单一和量化的原因。

第一,单一的高校发展路径导致办学模式攀比严重。

自1999年以来的全国高校大扩招带动了大批高校升格。学校升格可以获得更好的学生资源、更多的财政拨款,对各高校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很多高校都将自己的发展定位为向高一层次攀升。同时,我国现有高校发展模式是逐级升格:从高职到专科再到本科,从申请硕士点到申请博士点,最终目标都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校发展路径单一。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停留于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而是转向要求他们具有基于创新力的知识应用能力。瑞士、德国、荷兰、爱尔兰、奥地利等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的欧洲国家,均非常注重应用技术大学的培育和发展。与普通大学相比,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专业实践导向的知识和技能,科研活动更加注重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具有单独的体系和发展路径。

在目前单一路径的高校升格模式下,向研究型大学升格成了各院校共同的追求,往往导致高校放弃自身特点,在办学模式、科研模式上盲目攀比。这种逐级升格思维主导下的办学理念必然导致办学模式逐级传导,从而造成不同学校间的同质化发展。

第二,有利于保障高水平大学潜心于基础性研究的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除部分以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等形式定向划拨外,绝大部分是通过竞争性项目申报方式获得。这些短则一年、长至三五年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而项目结题通常有明确的论文、专利考核指标要求,并不适于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形成重大成果的基础性研究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同时,这种竞争性研发经费获取方式对于资历尚浅的年轻教师非常不利,年轻教师很难得到基础性研究经费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高水平大学中的年轻教师为了寻求科研经费,只能拓展不同渠道,更多地接受企业研发委托。由于高水平大学的品牌效应和优质学生资源优势,企业委托资金也愿意投向高规格大学,从而导致高水平大学接受企业研发委托的比例居高不下,基础研究比例并不比普通院校高。相反,部分高水平大学的企业资金占全部研发经费的比例甚至已经超过60%,远高于大多数普通院校。

第三,高校考核标准的简单量化加剧了高校科研的同质化发展。

在现行高校考评标准中,学术化量化倾向明显。考评指标体系基本上是参考研究型大学的标准制定的,过分依赖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定量指标,较少针对不同特点的高校设置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学校申请了多少项课题、是否有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等成了重要的衡量参数,甚至成为某些考评的“硬指标”。

过于学术倾向和定量倾向的考评模式,导致高校特色和差异性被抹煞,科研项目尤其是基础类研究项目成为各类型高等院校共同追求的必选项。调研中发现,在很多地方高校教师招聘中,能否为学校带来一项基础研究基金可能会成为应聘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高水平大学与地方院校更多的是一种高层次与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关系,而非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的类型之分,各类型高校科研活动不可避免地走向同质化发展。

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是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开辟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新空间。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将分布高度集中的高校向两头延展,以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科研产出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起与研究型大学平行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体系,引导部分具有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在招生、经费分配、硕士点设置方面给应用技术型大学开辟充足的发展空间,打破高校发展只能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僵化办学思路,改变以往只能依靠向上逐级升格的爬楼梯式发展格局,从而引导高校科研走出同质化困境。

二是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促进高校科研特色化发展。在高校的合理分类基础上,开辟原创性科研与应用类研发两块战场,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各层次上合理竞争资源。逐步建立分工明确、层次完善、上下游相结合的高校科研资助体系。一方面,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完善政府资金对研究型大学基础性研究的保障机制,进一步调动研究型大学中青年学者承担基础性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投入,降低企业委托开发比重,重点围绕科学前沿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提高基础性研发成果质量和世界影响力。另一方面,尽快制定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发展的科研资源配置政策。完善国家科技计划资助体系中的上下游结构,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类计划规模并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倾斜。

三是摆脱单一量化的科研评价方式,完善高校考评指标体系。深化高校绩效评估改革,构建科学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应改变以论文、专利为主的科研成果量化评价方式,引导高校绩效考核由数量评价向质量评价转变。建立以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加大质量评价和应用性评价的权重。同时,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应区别对待,避免一把尺子量遍所有高校,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研究型大学应强化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考评,追求学术一流,集中精力攻关,致力于实现重大突破。应用技术型大学则应加强科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评价,促进不同类型高校的科研活动扬长避短,特色化发展,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