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晓菁 黄艳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18 8:21:00
选择字号:
追忆徐晓白院士和她的化学人生

 

徐晓白,1927年生于江苏苏州。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工作。

徐晓白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都有所贡献。在她科研生涯的早期,曾在荧光材料、稀土二元化合物以及在原子能方面配合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作出了贡献。1975年以后,则致力于发展环境有机毒物的痕量分析、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研究。1995年,徐晓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3月27日,徐晓白在北京逝世。

■胡晓菁 黄艳红

曾有人称赞徐晓白为成就卓著的巾帼豪杰,她的坚强、厚德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都难以忘怀。晚年的她,除了坚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上。她甘于做一个辛勤的园丁,培养了许多环境化学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一个向着目标奋进的人,世界也会给他让步!”徐晓白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

徐晓白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徐祖藩是民国时期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还担任过台北港务管理局局长、前招商局总船长等职务,是一方名人。父亲才学横溢,因而对家里的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这样便养成了徐晓白好读书、求上进的性格和习惯。

1944年,徐晓白以优异的成绩从南洋模范中学第一届女高中毕业。走出中学校门,没有多作思考,偏好理科的她选择了以化学作为毕生专业,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就读。这位性格活泼又好强的女孩和时下大多数选择科学为职业的女学生一样,自求学以来便以居里夫人为女性追求科学、追求独立精神之偶像。青春少艾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她憧憬自己未来能和居里夫人一样,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求学期间,她按照“以完成一日设定目标来安排就寝”的方法,常常通宵达旦刻苦读书。她那时候的室友笑谈:徐晓白读书特别刻苦,无论什么时候,哪怕是夜里一觉醒来,她都会抓起书本阅读。正是因为下了苦功夫,徐晓白的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

1948年徐晓白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从此走上了工作岗位。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前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担任助理员,当时吴学周所长本来让她跟随柳大纲作研究,因为当时柳尚在美国,于是让她先跟随分析化学家梁树权。甫出校门便得遇明师,梁树权的教诲令徐晓白终身难忘。她一开始从事的是有关钨、钼、硫等测定方法方面的研究,在梁师门下,徐晓白掌握了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这段经历对她后来的事业发展影响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在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四个研究所,成立了上海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徐晓白在新单位里展开了新的事业。自1950年起,她开始正式投入到了柳大纲门下,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柳大纲的引领下,徐晓白进入到了无机化学的另一个研究层次,真正开始了自己事业的起步。跟随柳大纲的步伐,徐晓白从上海的物理化学所,调入到长春应用化学所,后来又回到北京的中科院化学所,他们既有师生之情,也有朋友之谊。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基于国家必须迅速自主研制发光材料的需求,柳大纲带领徐晓白等青年学者,试制了以硫化锌、镉为基底的X射线荧光料。在系统考察了荧光料发光性质对其组成和制备条件的依赖关系以及荧光光谱分布与参杂锑、锰相关的规律后,该课题组首次研制出卤磷酸钙新型日光灯荧光材料,并向南京灯泡厂推广成功,后来又在北京推广,从而结束了我国生产有毒、价格昂贵的硅酸铍系日光灯荧光料的历史,为我国日光灯照明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个项目的成功让徐晓白在她的科研生涯中第一次收获到了巨大的喜悦,她投入科研的决心和劲头更加足了。

在事业发展的初期,徐晓白是紧追柳大纲的脚步的。她的研究方向曾经因为国家需要而面临过多次调整,但她并不计较个人得失,每次都欣然接受组织的委派,哪里有需要,她就去哪里,绝不会因为个人的专业发展而无视国家的需求。例如,因国家大规模工业建设及保护古建筑的需要,虽然并非土建工程师,但徐晓白毫不犹豫,毅然跟从柳大纲圆满完成了唐山林西煤矿风井流砂层和佳木斯糖厂厂房地基的土壤加固工程。1956年,徐晓白开始跟随柳大纲展开盐湖化学研究,同时她还翻译一本俄文小册子——(苏)伊凡诺夫著《天然矿物盐》出版;1957年,跟随苏联专家妮娜·彼得罗夫娜·鲁日娜娅开展熔盐体系研究。1958年,为了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晓白开拓了稀土元素二元高温化合物的系统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稀土硼化物和若干稀土硫化物等的制备、反应机理、元件成品加工、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其化学行为的研究。徐晓白等人制备出的六硼化镧电子发射性能好,曾分别为有关研究所、工厂的大功率电子管和真空电子束焊接机试生产中用作阴极材料,获得满意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她又因配合国家原子能任务的需要,研究了核燃料前处理和后处理中的一些化学问题,例如,她负责了四氟化铀到六氟化铀之间的中间氟化物的合成,为氟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X射线相分析的标准样品,阐明了氟化工艺的优选条件。

徐晓白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科技界的认同,1959年,她作为“群英会”的代表之一,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1978年,她又成为中国科学院重大技术成果奖的获得者之一。

从无机到有机

1975年,“文化大革命”余波未熄,徐晓白已人近中年。她曾经希望自己能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继续她的无机事业。此时,一纸调令,她被派往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参加工作。尽管这意味着重新开始,徐晓白还是欣然前往,并没有什么犹豫。

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决心要好好弥补这些年被耽误了的时光。但一开始她并没有得到合适的科研工作。在等待新的工作安排之际,徐晓白没有荒废时光,她有一个计划,便是准备着手翻译A.A.Levin所著《固体量子化学》一书。她参考了这部书的英译本和俄文原著,并请教了学术界的同仁。这本小册子的内容与徐晓白的本职工作关联并不大,很多都是物理学的知识,但徐晓白却无比投入,她沉浸于翻译的世界里,并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休闲和享受。而这部书在1982年得以正式出版,也标志着徐晓白从此告别了从事近三十年的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研究,踏上了环境有机化学新征程。

徐晓白深知专业转换给她带来的不利,为此,她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的学习机会,希望能在有机化学中也闯出一片天地。

1980年,徐晓白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已经到知天命之年的她背上行囊,踏上了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的行程。早在青年时代,徐晓白便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赴美留学,可是一直到了中年才得以成行。

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她如鱼得水。在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打下的良好英语底子,帮助她能够顺利和美国的学者交流。

在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她首次报道了从柴油机颗粒物中检出强致癌物2-硝基芴,继而又详细报道了50 多种硝基多环芳烃以及含氧硝基多环芳烃等直接致突变物,这是关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环境风险研究的重要突破,有关结果已被百余篇国外文章引用,它是当时美国有关部门决策是否实施柴油机化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其他国家的大气污染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徐晓白在环境科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后,她在环境化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结缘环境化学

徐晓白的后半生一直在和环境化学打交道,她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有很多。徐晓白敏锐的学术思考力告诉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将越来越多。出于科学家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徐晓白认为,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我国也将会重蹈发达国家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因此环境保护在现代中国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她敏锐地察觉到:环境化学将是一门大有可为的新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环境化学从一门边缘学科渐渐发展、壮大,也证实了徐晓白的高瞻远瞩。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徐晓白主要从事的是对有毒有机化合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生态毒理与分布调查等交叉学科的研究。1991年,她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展了“八五”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环境科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了一套综合研究污染物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的方法体系,为阻断及防治相应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家环保决策部门、环境监理部门等带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个项目在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徐晓白为获奖第一人。

1995年,徐晓白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她受国家环保局委托,开展了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调查,为中国代表团参加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国际公约谈判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徐晓白根据多年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现状,组织业内专家,联名给政府上书,呼吁中国尽早加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该项公约意在关注和限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问题。如果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便需要在《公约》生效当日起计的两年内制订国家实施方案(NIP),采取必要的法律和行政措施,以安全、有效和对环境无害化方式处置POPs库存及废弃物,达到持续减少并最终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目的。这是徐晓白为环境发展作出的一次重要努力,并取得了成效。2001年5月23日,中国政府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2004年8月13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交存了批准、接受、核准和加入书。《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

不仅如此,徐晓白在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防治方案,她的科研成果在推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有人称赞徐晓白为成就卓著的巾帼豪杰,她的坚强、厚德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都难以忘怀。晚年的她,除了坚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上。她甘于做一个辛勤的园丁,培养了许多环境化学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徐晓白一直工作到了她的身体不容许自己再辛劳的那一刻,她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点火花,带着事业未竟的遗憾,2014年3月27日徐晓白溘然而逝。

(胡晓菁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艳红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青年徐晓白

徐晓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

徐晓白(后排中)大学时期与父母及弟弟妹妹合影

徐晓白院士八十华诞

作者手记

朴实无华徐晓白

当笔者第一次见到徐晓白院士时,她已经因身患“阿尔茨海默氏病”卧床多年。这位曾经无比坚强的女性因疾病折磨而瘦弱、憔悴,但她的面容却显得慈祥、温和。她的丈夫是在20世纪50年代留苏归来的无机化学专家胡克源研究员,对笔者讲述了妻子的点滴往事。

从老照片上那位衣着时髦、落落大方的闺秀到后来那位衣着普通,甚至有些土气的老妇人,笔者赫然发现,原来每个人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随着资料掌握的深入,对徐晓白院士了解得越多,笔者越发感慨——这位女科学家的一生既平凡又不易。她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叶扁舟,虽免不了随波逐流,但却因为掌舵者的坚定而有自己的方向和轨迹所寻。

人生有起有落,徐晓白都淡然处之。她性格乐观,亲友和学生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她的抱怨。几乎每一个晚辈提到她,说起的都是她的慈爱。每一个朋友谈起她,想到的也是她的宽容。她为人低调,即使评上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她的名字仍很少在大众中提起,各种媒体、舆论对她的宣传也是少之又少。

徐晓白的朴实让每一个人都难忘记。女儿胡永洁回忆母亲:她很少关注自己的衣着打扮,对生活也没有什么要求。即使是徐晓白的院士标准照上,她也没有刻意打扮自己,而是以一副朴实的状态出镜。对于评上院士这件事,徐晓白只是淡然一笑:可以不用退休,继续工作了!徐晓白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科研工作上了,也因此失去了许多个人的生活乐趣,但她不以为意,在她看来,科研工作便是她人生的最大价值。

忘不了徐晓白的人生格言——“一个向着目标奋进的人,世界也会给他让步!”徐晓白就是这样想的,她也是这样做的。她一旦确定了目标,便坚韧不拔,她的坚定帮助她攀登上科学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为她的人生绘出了绚丽的画卷。

《中国科学报》 (2014-07-18 第10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