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静 王丽霞 蔡珊珊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4-7-12 13:12:15
选择字号:
陈小明:高矮板凳上读出来的院士

 高矮板凳上读出来的院士

供图:getty images

陈小明院士认为自己受益于中大的良好氛围。

 陈小明院士认为自己受益于中大的良好氛围。

文、图/记者 徐静 通讯员 王丽霞、蔡珊珊

院士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

陈小明骑着一辆破单车在如画的中大校园里骑行,已经成为学生眼中的另一道风景。从1979年算起,他在中大的身份渐次变化,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研究生到讲师、副教授、教授。2009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只有48岁。去年10月份,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功能配位化学和配位聚合物晶体工程研究。

谈研究:

“与国外同行差距不大”

陈小明是谁,很好回答,陈小明研究的是什么,通俗地说明白还有些难度。

陈小明试着以非专业的方式向我们做出解释:自己从事的重要研究是用金属离子与有机分子组装,就好比盖房子,要有柱子、砖头和钢筋,现在就是用金属离子把有机分子粘起来,形成多种大小的孔道、空穴,就像是盖好的房子。这些孔道、空穴可以储存气体也可把气体分离,甚至可以作为微小的反应器。

陈小明举例说,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氢气与氧气可燃烧,并生成水,是清洁能源,但氢气难以高密度储存,也难以压缩,如用高压瓶装对瓶的结实度要求非常高,因此存在着巨大的危险,成本也很高。“科学家们希望能让低压储存氢气成为现实”。

而新方法发现新的化学反应,减少化学反应所需的中间环节,实现“一锅煮”,将会大大减少成本,在实验和生产中都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性格谦虚的陈小明不喜欢使用难以界定的“国际领先”,但他也承认自己团队的研究水平“与国外同行差距不大”。

谈学生:

“有时学生搞懂我还没搞懂”

如今,学生称导师为“老板”的习气盛行,但陈小明从不允许学生当面如此称呼自己。“师生关系不是雇佣关系,只是一个团队分工不同而已”。也正因此,陈小明从不怕在学生面前露怯,学生问的很多问题自己也不能立刻给出解答,他都会直言相告,并随后共同研究解决,“真有学生搞懂我还没搞懂的问题,我就没觉得会有老师什么问题都懂。”

聪明与否固然重要,但陈小明对学生更重要的要求是“想不想学、想不想做(实验)”,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就是自己的目的。也正因此,在招收研究生时,他将成绩视作第二位,而态度才是最最重要,“不想好好干活没意思”。

陈小明习惯性地说“我们”,这是他的语言习惯,但也应是他团队观念使然。他说,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合作,在自己的科研组里研究主力是博士生和研究生,自己则主要是把握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一线研究生贡献很大,“奖励也不是我一个人的”。

陈小明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中,至少有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5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而他对此的解释是“真的很自豪,都不知道为什么运气这么好”。

谈老师:

“导师对我影响很大”

陈小明说,自己的成绩取得与多位老师的帮助息息相关。1996年,陈小明成为博士生导师,虽有带博士生的实力却因“寂寂无名”,难有学生报考。此时,中山大学化工学院的计亮年教授把自己两位优秀的学生请陈小明协助培养,这两位学生如今也已是高校教授,“计老师还挑最好的给我。”陈小明至今对此念念不忘。

陈小明本科生毕业考上研究生后,在选择导师时,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本来,已有中大老师答应做陈小明的导师,后因有新学生加入,这位导师带的学生太多需作出调整,便有领导做陈小明的工作,希望他可以改报当年没有学生报考的在中大兼职的中科院范海福教授为导师。陈小明事后回忆,没有学生报考范老师与其学术水平无关,而是因他人在北京,中大的学生对其不熟悉。还在犹豫间,有人劝说陈小明,做范老师的研究生,便可去北京做科研,这让陈颇为心动,能去首都北京出差学习,吸引力可想而知。于是,他作出决定跟随范老师学习。

1985年,陈小明到北京,师从范海福教授。范海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执着,让陈小明获益终身。他说,这是“科研上第一个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人,也就是从那时起,自己对科研才有所想法”,也才觉得“科研很有趣、也很有价值”。

1986年,陈小明来到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北校区)工作,3年后,再做读书决定,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师从麦松威教授。麦松威是香港最早做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醉心科研,是当时系里唯一的教授,但却“几乎是系里最晚下班的人”。麦教授对学生要求严格认真,陈小明的每篇论文都会被他修改3、4遍。陈小明曾有论文已经印好,但麦随后发现问题,要求他再做修改。香港求学期间,对陈小明来说,打开科研的另一扇窗,让他收益良多,英文论文写作进步很大。

谈自己:

高考志愿被人修改“误”来中大

1961年,陈小明生于广东揭阳,时代的动荡让他的小学、初中教育乏善可陈,农忙时就放假,倒是求学之艰难深印心底。读小学时,他的学校就在破房子中,学生坐在从自家搬来的矮板凳上,趴在另一块高点的板凳上写字,这个高板凳也要自备。初中毕业后,陈小明无书可读,下地、修房子,夯墙都干过。

真正求学时代还是在高中时期。1977年,陈小明通过考试,进入附近渔湖中学就读。这一年,他的哥哥通过高考进入华工,这给刚开始高中生活的陈小明以明确的努力方向。立志求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家中生活拮据,人多地少,养活一家人已属不易,何谈改善生活,在年轻的陈小明心中,“只有读书才有点前程。”

正是在高中,陈小明读了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历史、地理知识,开始接触英文。当时,他对化学也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1978年,陈小明参加高考,因填报志愿不合理落榜,“没填服从分配”。

1979年,他再战高考,为和哥哥在一起,他第一志愿填报华工,第二志愿才是中大化学系。事情就是这么巧。县里招生办的领导认为中大比华工更适合陈小明,便自作主张将陈的志愿修改,将中山大学调整为第一志愿。就是这个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美丽误会,让中大拥有了这位在中大求学、在中大教书、为中大带来荣光的揭阳小子。(原标题:高矮板凳上读出来的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