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6-27 13:47:52
选择字号:
为国家凝聚高端人才
何继善院士解读《中国工程院章程》修订

 

近年来,或许是因为在院士增选过程中曾经曝出巨额贿选的新闻,或许是因为当选院士享有终身制荣誉,公众对院士这一群体有关注更有期待。
 
刚刚闭幕的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对《中国工程院章程》做了修订。这一修订对后续的院士制度改革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日前,记者采访了长期关注院士制度改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记者:作为工程院建院20年来的第一批院士,您怎样评价院士制度?
 
何继善:院士制度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出现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组织。我国的院士制度始于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为院士。1994年6月3日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工程院。
 
我认为,院士称号是对科技工作者作出杰出贡献和学术水平的肯定,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进步成长具有重要的精神激励作用。院士制度不仅代表了一种科学精神,也代表了党和国家对知识、人才的尊重,是党和国家提高科技工作者地位政策的重要内容;院士制度是发现、培养人才,吸引和提携人才的重要举措,院士团体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杰出代表,是各国促进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记者:就院士增选,请您对比20年前后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何继善:1994年,我当选为院士,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对我学术地位的肯定,很多院士都是这样想的。那时候,院士这个称号很纯粹。每逢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没有出现送礼的情况,和近几年确有不同。院士增选办法需要修改,而且全社会要一起来抵制这种不良风气,这样,才能形成正常的气氛。
 
记者:您认为目前的院士学科布局存在什么问题?
 
何继善:工程院从1994年建院,11次增选,共选举出936位院士,故去134位,现有院士802位。目前,院士专业学科的一级学科覆盖率已达100%,但随着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度融合,一些新兴、交叉以及综合性的二级学科不断涌现却没有院士,在今后的院士增选中,需要全体院士对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候选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记者:此次《章程》修订后,院士候选人提名渠道变“窄”,院士推荐成为两个重要提名渠道之一,这对院士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何继善:院士要认真选择应该选择的候选人,要全面了解备选对象,对中青年才俊要有了解。这样,在投票环节,院士就可以看出候选人的推荐书中的含金量有多大,这样选出来的院士更有代表性。
 
此外,对院士推荐候选人的成功率要有要求,以此约束个别院士不负责任的推荐,在后续的改革中可以制定一定的标准来做评价。
 
我认为,通过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可以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关注、科技界反映比较大、影响院士制度健康发展的问题,有利于为国家凝聚高端人才,更好地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本报北京6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