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孔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10 10:52:56
选择字号:
李丕龙:千万里潜心求索 三十载笃志勘探

李丕龙在新疆吉木萨尔大龙口地质考察

李丕龙,中化集团总地质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石油地质专家和油气勘探专家。这个山东农家的子弟,凭着一份对地质的热爱和坚持,30年来辗转祖国各地,跨越南北半球,在千米地层下刻印上累累勋章。

■朱孔苍

生于山东这个齐鲁文化浸润的诗礼之地,李丕龙对土地可谓“爱得深沉”。他从小就崇拜李四光,这种崇拜促使他在报考大学时五所志愿院校填报了两所地质大学一所石油大学。自1984年从华东石油学院勘探系毕业后,李丕龙在石油勘探领域一干就是30年。

敏于事而讷于言,长期的石油地质工作培养了李丕龙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做事严谨的气质。从渤海之滨到西域大漠,他领衔完成了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在“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和勘探”和“古潜山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此为指引,他领导发现了多批新的油气藏和地质储量,为稳定中国东部油气产量、开发西部油气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两年,他又担纲海外勘探开发,探索海外不同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创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呕心沥血,苦心钻研。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兼职教授……一枚枚奖章,代表的不是荣耀,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奋斗;一个个头衔,昭示的不是地位,是国家和社会对他的殷切期许。

石油,国之大计。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李丕龙用脚步丈量青春,在千万里山水埋藏下石油储备的强国丕业,用时间沉淀梦想,30年磨砺石油地质勘探的“屠龙宝刀”。

深挖东部,厚积薄发的理论创新

1984年,21岁的李丕龙一毕业就分配到胜利油田,在这片齐鲁大地上,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激情燃烧的20年。

千锤万凿出深山。潜山油气藏作为复杂、隐蔽油气藏的一种特殊类型,资源潜力和勘探难度都很大。1984年,刚到油田地质处工作的李丕龙负责王庄潜山郑102等探井现场录井工作,便开始了潜山勘探研究。

“沉得下去”,经过几年的实地勘察,李丕龙潜心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浮得上来”,1990年到1993年担任勘探项目经理期间,他突破了“潜山块状成藏”的传统认识,首次提出“潜山内幕岩溶带层状成藏”模式,丰富了潜山油气成藏理论,并成功地在阳信洼陷发现了八里泊层状潜山气藏,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小试牛刀之后,李丕龙开始结合实践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中厚积薄发,迎来了他收获的季节。1996到2001年,他主持“济阳坳陷古潜山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目标研究”,对断陷盆地潜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潜山多样性油气成藏模式,提出了“多样性潜山成因、成藏”和“潜山内幕岩溶带层状成藏”等潜山勘探的新认识。同时,他主持集成古潜山勘探技术系列。将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济阳坳陷潜山勘探,胜利油田成功发现了富台等5个高产潜山油田和桩海亿吨级潜山含油目标区,为企业和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研究成果《断陷盆地多样性潜山成因、成藏与勘探》也因此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多年积淀,一战成名。

前人深栽树,后人广乘凉。时至今日,李丕龙在古潜山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勘探方面的研究仍然指引着相关勘探开发工作。近年来,中化集团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推广应用该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在哥伦比亚普图马约盆地Ombu探区,首次发现了古潜山油藏;印尼M-B区块也发现大型深部圈闭,已部署预探井准备钻探,预计也会得到较大油气发现。

掘地千尺若等闲。“上天难,入地更难。”当钱伟长在视察胜利油田的时候,这位科学大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石油藏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地质勘探只能像老中医号脉一样,“雾里探花”“隔空打穴”。更为复杂的是,地质勘探的实际情况永远在变化,每一次勘探都面临着不同的地质地况,勘探人员只能以前人发现的普遍性为理论指引,不断地创新中找到实用的技术与方法,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

从19世纪开始,世界油气勘探主要以“海相生油与背斜成藏”为研究重点。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老一辈勘探家一反国际主流的“海相生油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完善“陆相生油理论”,连续发现了大庆长垣、胜坨等一大批背斜大油田,使中国东部迅速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主战场,并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上世纪80年代,中国勘探专家们又创立了“复式油气聚集理论”,在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发现了大量断块油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并为世界石油理论发展和实践作出了新的贡献。

90年代,随着背斜、断块等构造油气藏持续勘探,其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小,非构造油藏——隐蔽油气藏一时成为国际石油地质学与油气勘查技术前沿领域,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该时期,占全国产量2/3以上的中国东部探区,经过几十年高速勘探开发之后,逐渐进入了中—高勘探程度,生产一线发现油气越来越难,储量、产量逐年下降,而且储量品位越来越差,国家的资源安全正受到严重威胁。作为中国东部探区的典型代表,中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形势最为严峻,年产量从3300万吨下滑至2660万吨,甚至出现了“钻机等井位,开发等勘探”的尴尬局面,创新勘探理论来为以胜利油田为代表的东部探区寻找更多新的储量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石油勘探的杰出代表李丕龙被任命为胜利油田总地质师,这一年他37岁,是当时系统内最年轻的油田总地质师。面对储量产量不断下滑的严峻形势,他承担并主持了“十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即“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及勘探目标优选”。他以济阳坳陷为切入点,对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进行系统解剖研究,通过组织油田和大学十多个学科的千余名科技人员,组成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团队,跨学科联合攻关,“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使油田高产稳产”。

有志者,事竟成。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李丕龙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埋头苦干,通过27830余块次的样品分析、280余项/次的物理模拟实验和400余口井验证,终于取得系统性重大突破和创新。理论上,研究提出的“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了国内外隐蔽油气藏研究的第一套完整体系,在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会议上被与会专家认为是世界陆相断陷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前沿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技术方法上,他主持集成出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技术系列和技术流程,并创立成熟探区“饱和勘探”方法,极大提高了勘探效率和效益。实践上,通过将成果应用于胜利探区,胜利油田连续发现两个亿吨级、5个5千万吨级、5个3千万吨级勘探目标区,探明了郑家—王庄亿吨级整装大油田和一批大中型油气田,并扩大了30余个油气田含油面积或实现了含油连片,在2003年更跃上了探明、控制、预测地质储量均超1亿吨的新台阶,被誉为“胜利奇迹”。

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不仅遏制住了胜利油田储量产量下滑趋势,更为胜利油田乃至中国东部主力油区之后的长期增储稳产开辟了一条科技兴油之路。2003年“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勘探”理论经7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鉴定为“是继中国陆相生油、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之后又一新的理论创新,理论与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丕龙为第一完成人)。

开发西北,筚路蓝缕的全新探索

东部初战告捷,西域又发急令。2004年6月,受中石化党组任命和委托,李丕龙挂帅西征,出任“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全面主持前线油气勘探工作。与东部的地质特征不同,西部是压型盆地。中石化西部新区又是“久攻未克”的“硬骨头”。面对国家的需要和召唤,他毅然抛家舍业地投身西部,在一片蛮荒中寻找国家战略资源后备阵地。

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300万平方公里工作区、80余个勘探区块、33万平方公里勘探面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何处去寻找深藏地下的油气资源?李丕龙只能带领中石化的勘探队伍“白手起家”。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陌生的地质条件,李丕龙克服重重困难,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潜心钻研找“抓手”,抽丝剥茧理头绪,每天“像钻头一样学习,像抽油机一样工作”。他再次发挥了高超的勘探工程组织管理能力,“兵分两路”:一方面,广泛联合石油大学、中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300余名教授、研究员和工程师进行了“石油地质联合研究会战”,不断加快勘探认识和勘探工作步伐。在不断突破前人“论断”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研究提出了“压性盆地层序地层‘二元论’”、“压—断—相—隆”四元联合控藏等新认识,完成了隐蔽油气藏在叠合压型盆地的二次理论创新;另一方面,领导中石化下属的多个油田勘探建设队伍2万余人,按照他与团队提出的新理论新认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联动下,仅用时三年,在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管辖地域内,成功发现和控制了春光、永进两个大、中型油田,并实现了春光北、塔中、古城墟等多点突破,落实三级储量5.7亿吨,并建设了中石化西部新区第一个原油生产基地——春光油田,实现了中石化西部新区大突破和勘探工作质的变化,为西部油气勘探开发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家的西部石油战略发展立下新的一功。

进军海外,笃志前行的国际征程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展开,海外油气勘探被提上议程。2010年,久经沙场的李丕龙调入被誉为“中国第四大国有石油公司”的中化集团负责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短短几年,他组织制定了海外勘探发展规划,组建了中化集团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提出“打造隐蔽油气藏等五大核心技术”,编制了“海外隐蔽油气藏、稠油油藏勘探开发技术流程”,并组织实施。

面对区域地质的新情况,李丕龙将国内东、西部成功的油气成藏理论与海外不同盆地实际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南美、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区域地质和不同盆地成藏规律研究,提出了“盆地结构控制油气富集”“前陆盆地和被动陆缘盆地广泛分布大中型隐蔽油气藏”等理论认识。

以此为指导,2010年~2013年,中化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11个国家34个区块部署各类探井49口,商业成功率59.2%,高于当地国际石油公司水平;哥伦比亚、叙利亚等项目共获得8个油气新发现;公司储量、产量均“翻一番”……一串串数字,是漂亮可观的勘探业绩,是李丕龙创新理论的现实证明,更是中国石油勘探理论与技术走向世界的希望展示。

“与地斗,其乐无穷”。从业三十载,李丕龙一直坚持理论与技术创新,无论处荒原之远,还是居京畿要处,他始终坚守专业,抓紧一切时间潜心钻研业务。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曾独著或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系列丛书是国内外断陷盆地最系统的石油地质理论书籍之一。近年来,他又潜心不同盆地油气成藏与富集规律研究,提出了“富集有机质成烃”“断陷湖盆六种油气富集带模式”“断陷湖盆油气五环展布”“压性盆地沉积二元结构与六种油气成藏组合模式”“中国含油气盆地五种富集带模式”“中国页岩油气富集区发布”和“被动陆缘盆地沉积与盆地结构控制油气富集”等新认识,据此提出“中国油气资源量翻番”“中国发育14个巨型油气富集区带”等学术观点,影响日甚。

为国家“加油争气”一直是李丕龙的梦想。他认为,中国和世界未发现的油气资源潜力十分巨大,寻找更多油气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既是中国石油公司义不容辞的义务,更是石油人光荣的使命。这是李丕龙保民为国的中国梦,更是中国石油人走向世界的民族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五十而知天命,李丕龙这位沙场老将,依然秣马厉兵,砥砺精神,在地质勘探的领域里笃志前行,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中国科学报》 (2014-06-10 第16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