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晶晶
食素的人大多崇尚简约,而这也恰恰是潘际銮展现的一种特质。
虽然已是87岁的高龄,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还是每日骑自行车往返于清华与家之间。除了出差参加学术会议的时间之外,你准能在清华大学焊接馆捕捉到他的身影。
5月19日,潘际銮刚刚从2014第九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洽会归来,这次会议上,他带领团队开发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与常州一家工厂成功签约。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焊接专业学生,潘际銮于弧光中书写了自己专业路上的华丽篇章。时至今日,他除了专注科研,还在亲自带研究生,并且担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6月4日要到九江学院去,他们有一个长江流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会,我讲的题目是‘能源工业与装备制造’。”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县的潘际銮对于为家乡教育贡献力量义不容辞。2007年12月,他接受了九江学院的邀请,担任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说起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假期,潘际銮表示自己并没有安排什么特别的出行计划。“如果回江西,就会去扫墓。我祖籍是在九江瑞昌县,那儿是我出生的地方,父母和祖父母的坟都在那个地方。”尽管没有办法固定在清明节回家乡扫墓,但每当有机会回到故乡,潘际銮一定尽量挤出时间去祭奠先人。虽然潘家兄妹早已都在北京工作安家,但瑞昌当地还是有不少潘氏远亲,潘际銮也会抽时间去拜访。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舌尖上的中国1》热播时,不少江西人对赣菜没有入选表示十分遗憾。10岁就已离开江西的潘际銮说,相比于赣菜,自己对同以辣味著名的湘菜和川菜更为熟悉喜爱。“赣菜和湖南菜很接近,有的非常辣,但辣味不一样。”先后在北京、昆明和哈尔滨生活了不短的时间之后,潘际銮已经不再像小时候一般嗜辣。“和普通人差不多,现在吃得清淡些。”
大多数人在长期吃一种或几种食物之后,会很长时间不再想吃同样的食物,但潘际銮却是个例外。“瑞昌当时是个很贫困的县,不要说麦子了,米都没有。山上只长红薯、玉米、芋头,当时我们都拿来当主食。早上红薯,中午红薯煮玉米,但我到现在还喜欢吃。”潘际銮说“高贵的菜”自己反而不爱吃,“肉吃多了肠胃不舒服,现在我算是个素食工作者”。
食素的人大多崇尚简约,而这也恰恰是潘际銮展现的一种特质。他并不惧吝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一切又是恰到好处。
“专业选择不应该那么早,现在小孩子上各种补习班。首先应该是对他的性格、情商以及生活习惯进行培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潘际銮说过去曾提倡“德能勤绩”,“德”和“能”放在第一位。
熟悉清华校史的人大多都知道马约翰提出的“每天运动一小时”,那也正是潘际銮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统统关门,学生们到操场上去运动。当时潘际銮很喜欢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后来工作了迷上打网球,游泳更是从三十岁出头一直坚持到了七十多岁。
“骑自行车从清华去颐和园,当时很方便,不像今天搭公交、打车都不方便。一毛钱门票,在文昌阁下水,游到昆明湖南岸的龙王庙再回来。”夏天游泳,冬天就去溜冰,在清华读书时养成的锻炼习惯潘际銮长久都在坚持。2010年他接受心脏搭桥手术,不能再进行剧烈运动,但还是会坚持散散步。
《中国科学报》 (2014-05-23 第9版 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