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22 9:07:16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地学科普也能“活色生香”

 

开放式展会每年都有新内容呈现,企业家、科学家和观众们会聚一堂,是一种非常好的地学科普形式;而民间收藏和博物馆一样,也正在成为推动地学科普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成舸

五大洲约70国参展,4大主题论坛,1场珠宝秀,3天滚动开放式讲座和科普电影放映,6日不间断的“开宝”“淘宝”体验,加上可以带回家的远古矿晶和化石、权威机构的珠宝现场鉴定……5月20日落幕的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创下了近20万人次的观展纪录和15亿元的交易额,同时将原本面孔严肃的“地学科普”演绎得“活色生香”。

展会弥补博物馆短板

“过去那种博物馆高高在上,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已经过时了。”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举行的博物馆论坛上,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分馆馆长陈正明大声疾呼,当前的陈列方式普遍乏味陈旧、专业性过强、过于说教、缺乏参与,这种偏离观众兴趣的方式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

事实上,就在全国各大地质博物馆纷纷试图破题之时,矿石展会已在各地悄然兴起。本月初,上海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已举办至第13届,这个月底类似展会又将移师浙江,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展会已成矿石爱好者的乐园。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国内博物馆的观念和方式普遍陈旧,“展品是能搜集到多少算多少,难有更新,只能反映一小部分”,而开放式展会每年都有新的内容呈现,企业家、科学家和观众们会聚一堂,是一种非常好的地学科普形式。

欧阳自远认为,中国速成的工业化,“急需补上地学科普这一课”。

从上海转战长沙的上海石头村科普社区负责人王洪元认为,自然博物馆是长期性平台,展会是商业平台,受众面更广,展品层次也更丰富。

将石头标本带回“家”

在长沙矿博会上,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和化石网主办的“寻找湘西三叶虫”体验活动引来了不少家庭参与。组织者精心准备了一些保存有三叶虫化石的沉积岩片,现场手把手教观众用工具将其砸开,以模拟化石的开凿过程,运气好的还可以带一块三叶虫化石回家。

除专业级经销商和收藏家外,一些地方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地学行业机构的研究人员、来自地质类高校和中小学校的教师买家也加入了矿博会的采购队伍,有的人甚至分类成箱地采购矿物晶体和化石标本,以满足日后科研和科普教育的需要。

世界最大的矿物宝石博览会、美国图森矿物展组委会主席彼得·美高说:“以前总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在博物馆里面,只能去看一下,不能碰,后来我渐渐明白,也可以拥有一些,买一点不太贵的放在家里。”

欧阳自远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矿物宝石收藏是大势所趋,不仅可以欣赏,还能增长知识,而且矿石化合物十分稳定,一般不会产生放射性,这种爱好应大力提倡。

不应忽视的民间力量

在矿物化石领域,已形成一个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圈子,他们彼此以“矿友”“石友”相称,其痴迷程度比一些专业人士有过之无不及。这些民间爱好者们像润滑剂一样,奔走于展会和博物馆之间,他们以藏品为中心,向研究人员请教,协助博物馆开展活动,将更多潜在爱好者拉入队伍,他们既是科普的对象,也是科普的推动者。

“拿到这么美丽的东西后,我才知道它们多么不易得到,是经过亿万年时间,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反而备加珍惜和热爱。”王洪元说。为了参加矿博会,他们不仅精心准备了展品,还带来了专门制作的地质科普漫画,一边出售,一边拿出部分赠送给湖南的高校代表。

在长沙矿博会期间,还举行了第六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化石爱好者们会聚一堂。在这个由中科院专业机构支持的民间团体组织的大会上,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等专家也纷纷亮相。

德国著名化石收藏家马丁·哥立奇介绍,在德国,私人收藏家因往往只收藏某一类化石,掌握的知识有时比专家更专业,他们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非常好,有时会向科研机构和博物馆免费捐赠藏品,由收藏家撰写的论文还会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推动科学家、收藏者和经销商之间的共存与合作非常重要。”

王洪元则希望与更多的专家建立联系,提高其专业性。他认为民间收藏和博物馆一样,可以成为推动地学科普的重要力量,“因为我们都是石头的保管者”。

《中国科学报》 (2014-05-22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