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5-8 10:48:29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有文化高度,方成一流大学

 

“软实力”才是决定大学高度的关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拥有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热议。一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办学思路,更是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成为“世界一流”,是许多大学的共同梦想。但纵观全球,能担得起“世界一流”的那些名校,谁是别人的翻版?谁又靠“第二个某某”来享誉?北大、清华能否成为世上“第一个”,成为与哈佛、牛津齐名甚至更有名的“这一个”,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中国高校办学思路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什么样的大学才当得起“世界一流”?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有着各自的答案,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被一致认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大学光有过硬的硬件还不够,还得有优秀的人才、深厚的文化、高尚的品质。“软实力”才是决定大学高度的关键。

然而,这样的道理,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管理者并未真正理解,反而抱着“大楼逻辑”一路狂奔、陷入歧途。君不见,一些地方的大学城动辄圈地成千上万亩,外观豪华的教学楼和实验楼拔地而起,一些高校盘子不厌其大、人数不怕其多,患上了“巨人症”。凡此种种“土豪”式做法,说明在一些人看来,“世界一流”不过是钱多、地广、楼高、派头足。这不仅有违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

中国的教育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5亿人口3亿多文盲的教育弱国,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规模世界第一的教育大国,更多平民子弟得圆大学梦,更多高校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其中的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绝对不宜以“外国月亮才圆”的心态一味妄自菲薄。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关键节点上,大学怎么办?路怎么走?决定了学子们的未来,也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所见证的荣光,教育所担当的重任,青年所肩负的使命,注定了中国高校绝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哈佛”,甚至如学者所言,若成“哈佛第二”还可能是种危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一种既着眼国情又面向未来的态度。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孕育人才队伍,为民族复兴的梦想提供向上力量,大学无疑被寄予了厚望。

大学要有大师,先得有人立志做学问成为大师。想起晚年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先生的人生选择。如果早年不曾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世界科学界或会多一个著名物理学家乃至华裔诺奖得主;回国的选择,让他数十年间过着简朴低调的生活,却将祖国的航天国防事业一举前推了至少20年。孰重孰轻,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名校毕业生,一样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而大学,正是让青年“一开始就要扣好”人生扣子的关键之地。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前些天与学生交流时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大学最缺的是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涵养,远不如硬件建设一般可以拿来、速成,甚至也容不得一点急功近利。缺少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即便硬件再强,也会失魂落魄;不能扎根大地、与祖国同行的大学,即便肥壮高大,也难成“一流”。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广大青年学子,选择人生道路之初就要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在所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不少名校竞相做出“世界一流”的冲刺宣誓时,何尝不需要想想,大学的“历史”该怎么去创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