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8 13:32:26
选择字号:
麻醉医师熊利泽:麻醉医生可以保命
 
“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我就是从事麻醉学研究的,可别小看麻醉科医生,作用大着呢!”
 
■本报记者 彭科峰
 
从士兵到将军,从医生到院长,从普通科研工作者到“杰青”,从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到“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从年轻的留学生到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常务理事兼亚澳区主席,他在经常被人忽视的麻醉学科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奇迹。38年从军从医生涯,熊利泽走过了人生旅途的一个个辉煌“驿站”,创造了无数辉煌。
 
“麻醉医生可以保命”
 
3月下旬,坐在宽敞的办公室内,戴着眼镜、身穿军装的熊利泽看上去既威严,又儒雅。他的脸上经常挂着一丝笑容,亲和力十足。一开口,他就谈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我就是从事麻醉学研究的,可别小看麻醉科医生,作用大着呢”。
 
1980年,熊利泽从湖北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并入伍,从此就与这身军装结了缘。1988年,本科毕业后,他考取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此后进入西京医院麻醉科工作。
 
当时,在外人看来,麻醉科只是一个小学科,风险大、工作忙碌,还往往得不到病人的认可,但一直对麻醉感兴趣的熊利泽则认为,小的学科,也能有大作为。
 
“很多人看来,麻醉医生只是手术时的配角,起不了大作用。这是很不全面的。我们不是光给病人打麻醉针就没事了,注射的剂量,包括麻醉药对病人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都需要麻醉科医生慎重考虑,来不得半点马虎。”熊利泽说,临床实践给了自己很大的震撼,也让他坚定了在麻醉医学领域大展拳脚的决心。
 
“除了传统的麻醉药,有没有新的药物,或者新的方法,既可以保护病人的手术安全,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减少麻醉的负面影响?”围绕这一设想,熊利泽开始了长期的研究。他曾前往英国牛津大学Nuffeild麻醉学教研室等地留学深造,试图在国外同行中“取经”。
 
在我国,心脑疾病高风险人群已高达2.7亿,年手术量达1000万以上,每死亡10人中就有4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其发生率在逐年增高。如果这些病人接受手术,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将成倍增加,因此,围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段时间)心脑损伤已成为制约手术开展的关键问题。
 
1998年,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围术期器官保护,时任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熊利泽决定到日本学习。一年后,他满载而归,不仅建立了国际公认的心脑缺血动物模型,还确定了心脑保护的研究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才34岁的熊利泽就成为四医大最年轻的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
 
中国特色的设想
 
灵感有时候来得很突然。
 
在日本的留学经验让熊利泽意识到,最初设想的通过某种药物来减轻心脑缺血损伤的想法并不成熟。这是因为大部分药物由西方发达国家研发,他们能够较早地开始围术期器官保护的研究,要想超越他们,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熊利泽从日本同行中了解到,一些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在手术麻醉方面也有一些很好的效果。“西方的传统方法行不通,或许我们中国的东方医术可以找到新的出路?”熊利泽由此将目光转向电针预处理,转向针刺麻醉的研究领域。
 
这是一段很艰辛的学习过程。熊利泽所在团队中的医生都是学西医的,要运用电针做预处理,意味着他们需要首先拜中医为师,学习在动物身上寻找所需的穴位,还要解决中西医在某些领域存在的冲突,难度可想而知。但最终,熊利泽和他的团队克服了困难。
 
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后,他们发现电针预处理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他们还发现高压氧、氟醚类麻醉药预处理也能够显著减轻心脑缺血损伤。
 
“简单来说,我们发现利用针刺做辅助麻醉,不仅能减少临床麻醉药的使用量,最重要的是还调动了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了保护作用,非常有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熊利泽说。
 
借助针刺辅助麻醉研究成果,熊利泽团队针对心脑血管手术高危患者,采取术前应用电针、高压氧激活人体内在保护机制,在术中、术后给予胰岛素强化及药物后处理,通过激活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熊利泽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他的研究也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2011年,熊利泽以第一完成人参与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获得当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打造世界级影响力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但如果作为指挥官,要想打赢一场战争,我倾向于想办法出奇制胜。”熊利泽认为,从事医学研究同样如此。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电针辅助麻醉的好处,减少患者的病痛,熊利泽和他的团队正在做更多的工作。他们主动开办相关的学习班,演示和讲解电针和高压氧预处理技术,主动联系其他大医院联合开展研究,以期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国内51所三级甲等医院应用于高危手术患者5.3万余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熊利泽说。
 
据介绍,截至2013年12月,熊利泽团队在57项国家级课题支持下,从研究心脑缺血发生的分子机制入手,逐步推进系统研究,以阐明内源性心脑保护机制及创建围术期心脑保护策略为目标,取得了多项国际新发现,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300多篇。
 
“我们最新的想法,是如何开发出一整套的针刺辅助麻醉仪器,有非常完备的说明书,让人一看就懂,以方便医生临床使用,让这个方法更加普及。”熊利泽说。
 
2007年,熊利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他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杰青”对他帮助甚大。“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个品牌,让我得到更多的认可,也给我科研事业增加了很多信心。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科研团队的成长。”
 
如今,熊利泽每年都会选派团队里的年轻人到国外一流大学去深造,“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而不仅仅是单纯让他们干活”。
 
很多年前,熊利泽在牛津大学学习时,亲眼目睹了国内外医疗水平的巨大差距,当时,他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赶上国外的水平,“让外国人认可我们的团队”。
 
如今,他的这一愿望正在逐步实现。2008年,第14届世界麻醉医师学术大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熊利泽被选举为世界麻醉医师学会常务理事。2014年2月世界麻醉医师学会联盟亚澳区分会在新西兰召开麻醉医师大会,他又当选联盟亚澳区分会主席。
 
“如今,我们也能在世界麻醉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能召集多个国家召开学术会议。这说明我们在麻醉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际认可。”熊利泽说,他相信自己的团队,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世界麻醉学研究领域的顶级团队。
 
《中国科学报》 (2014-04-28 第8版 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