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孙秀艳)记者15日获悉:包含启动课题241个、中央财政资金投入33.5亿元的水专项第一阶段实施工作圆满完成,主题评估会议15日在京结束,监控预警、城市、湖泊、河流、饮用水及政策等六大主题通过专家评估。突破1000余项关键技术,完成技术标准规范229项,申请国内外专利1733项,一系列数据表明,水专项第一阶段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效。
不仅如此,“十一五”实施计划充分考虑了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科技需求,注重与国家重大治污工程和规划相衔接。研究内容与示范地点紧紧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并以太湖作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综合示范的主要流域。“十二五”水专项坚持流域系统设计、突出重点流域和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化,紧密围绕“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东江、洱海”等10个重点流域开展专项研究和工程示范。
据介绍,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及水质改善,河流治理及水质改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净化处理及安全输配技术等方面,水专项都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针对我国饮用水水源普遍污染、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饮用水监管体系不健全、供水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结合示范地区,开展研究,在水源保护、水厂净化、安全输配、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管理保障等6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研发了120多项关键技术。
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16个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项之一,重点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水污染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体污染监测、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为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原标题:国家水专项第一阶段突破关键技术千余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