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烈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0 11:50:38
选择字号:
丁烈云:大学是学生、学者、学术的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丁烈云
 
大学的“学”字实际上包含了三方面要素:学生、学者和学术。学生是立校之本,学者是立校之道,学术是立校之魂。这三者是紧密相关的。拥有大学者和大学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培养优秀学生、培养具有创新性素质的学生,就是大学的使命。所以,大学就是学生的大学、学者的大学和学术的大学。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有的同学会说:大学是学生的大学,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们说“大学是学生的大学”,其中是有具体的含义的,那就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要做到这些,就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包括学习工作、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的硬环境和学术的、文化的软环境。作为校长,我就要考虑如何为我们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支撑,怎样将学校主要的、优质的资源向同学们配置。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同学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在生活环境上予以关心,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校长要时时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精神充实、意识独立、视野开阔、能力全面的学生。那么,我们该怎样在教学计划中得以体现,在培养过程中实施贯彻?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培养方案中,是考虑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培养通才就要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培养专才就要重视专业教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就是培养通才,一年级不分专业,到后来学生才自己选择专业。实施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的办学理念。每种教育方式都是有理念指导的,理念一定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符合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定位。我们学生中,有一部分是本科毕业直接就业,还有一部分是继续读研深造的,本科就业方向也不一定是所学的专业。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科学生要学习一些理科的严谨思维,理工科学生要培养一些人文的发散思维;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培养学生心怀创新创业的志向和胆识。以上问题希望能与我们的专家教授一起研究,共同探索规律,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好的传统要继承。
 
学生要读的两本“书”
 
同学们来学校学习什么?第一是学习知识,第二是提高能力。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书本来获取,能力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来获得。所以同学们来学校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学到知识”的书,一本是“无字的、学到能力”的书。
 
两本书都要读好,否则就很难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担当起年轻的“90后”应该肩负的责任和担子。有的同学读有字的书很多,但在实践能力方面还不够。能力是靠坚韧不拔的意志锻炼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我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精神要充实、意识要独立、视野要开阔、能力要全面。大学是学生的大学,也是学者的大学。我们要把优秀的学者吸引到华中科技大学来,要建立良好的机制让大师们、学者们给我们本科生上课,直接参与到本科生的培养中来,这就是校长要做的事。
 
同学们对大师也要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大师不善言辞,但是点一两句你可能就会终身受益,你就不能完全要求他会表达。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品质,但不同的风格,都一样可以给我们的学生培养作出贡献。同学们要学会接受各种不同风格的大师,适应他们不同的育人风格。
 
让学生从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受益
 
学术的大学主要是什么呢?我想,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术活动进行的,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学术活动,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学术。
 
学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索的学术,就是发现,也包括发明。例如精密重力测量,就是通过科学装置探测重力的分布和梯度,如果这方面做得好,那么我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这就是顶天的事。
 
二是应用的学术。自2010年始,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但我们不是制造业强国。怎样才能成为制造业强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信息化时代提供的机遇,把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制造能力,显然这是面向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它也是学术。拥有众多的创新基地和丰富的学术活动,华中科大的学生就有零距离接触世界前沿的机会,就有在学术探索的环境里获得熏陶的机会。学生与大师们、学者们零距离地接触,甚至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些体验或者历练之有无,意义大不一样。为什么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不太一样?因为学术环境不一样。
 
三是传播知识的学术。即把学者在知识探索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和成果与学生分享。刚才,有同学提到:“有那么好的实验室,我们都不敢进去。”也有同学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即怎样才能从学校如此之好的学术环境中受益,怎样才能让一流的大师给本科生上课、作讲座?这提醒我们,要善于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尽可能为同学们创造优良的学习条件。
 
(本文系作者与本科生代表交流时的讲话,由校宣传部整理,标题为编辑所加)
 
《中国科学报》 (2014-04-10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