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永生 范春旭 崔木杨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4-4-6 9:35:29
选择字号:
中方发现疑似黑匣子信号 最长持续10分钟
 
新京报讯 (记者 张永生 范春旭 崔木杨)昨日,有消息称在南印度洋海域搜索失联航班的中国舰船“海巡01”轮侦听到疑似失联航班黑匣子发出的信号。昨晚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表示,疑似脉冲信号尚不能确认与MH370黑匣子有关。
 
连续两天听到信号最长持续十分钟
 
昨日晚,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在距离珀斯约1600公里处南印度洋水域负责搜寻失联航班的中国舰艇海巡01轮通过黑匣子搜寻仪,侦听到疑似马航失联航班的信号。中方两艘军舰也已赶到相关海域。
 
据央视报道,5日15点57分,中国舰船“海巡01”轮在南纬25°、东经101°,侦听到脉冲信号。信号每隔1秒发出“砰砰砰”的声音,持续1分半钟。4日下午,在相同海域附近也侦听到脉冲信号,时间超10分钟。
 
对此记者联系到负责搜索消息发布的澳大利亚机构JACC,通过两次邮件确认,JACC表示,目前尚不能确认和此事有关的任何消息。他们将于近日向媒体通报相关情况。
 
随后记者又在交通运输部获悉,20点56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表示,“海巡01”在南印度洋水域发现的疑似脉冲信号尚未得到证实,不能确认与MH370黑匣子有关。
 
技术人员称信号与波音声音样本一致
 
此前,据新民晚报报道,4日下午,失联MH370客机黑匣子水下信标30天有效期的倒数第3天,“海巡01”轮在东经101度南纬25度附近海域,第一次用黑匣子搜寻仪听到了37.5kHz的脉冲信号声音。5日下午,搜索人员再次听到同样频率的脉冲声音。
 
“海巡01”轮的技术人员在听了美国波音公司发来的黑匣子声音样本后,认为声音特质与黑匣子探测仪听到的海底声音一致。目前“海巡01”轮已将最新情况发送给澳大利亚方面。
 
揭秘黑匣子
 
黑匣子是干吗的?
 
飞机的电子记录设备之一。可将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的技术参数和驾驶舱内的声音记录下来。可保留20多个小时的飞行记录。
 
黑匣子装在哪儿?
 
一般情况下,黑匣子安装在机尾,这是最安全的部位。
 
黑匣子是否会被损坏?
 
1100℃的火中,能经受30分钟的炙烤。
 
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
 
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
 
即便如此,黑匣子仍有可能在爆炸中被毁坏。
 
黑匣子什么时间发出信号?
 
黑匣子平时不发射信号,飞机坠毁以后才会发射信号。
 
如何接收到黑匣子的信号?
 
信号范围一般只能辐射200至300公里,搜寻点必须在它附近。
 
与其坠落的具体环境有关。山丘、平原信号搜寻起来更容易一些,如果在深海、远海,比较难发现。
 
黑匣子落水怎么被发现?
 
飞机坠入水中时,黑匣子的信标开始发送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脉冲,这种脉冲可以被声呐和声学定位仪探测到,并能从深为14000英尺(4267米)的水下传递声音。一旦信标开始工作,它会每秒发送一次信号,并持续30天。信标由可以连续工作6年的电池驱动。
 
何种情况下黑匣子会“罢工”?
 
黑匣子自身电池耗尽
 
爆炸导致黑匣子严重受损
 
黑匣子信号发射器脱落
 
据公开报道资料整理
 
■ 搜寻
 
昨日最大阵容搜寻失联航班
 
据新华社电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整四周,多国搜寻力量5日在南印度洋海域展开一个月来最大规模搜寻行动,十多架飞机、十多艘船只在澳大利亚珀斯西北1700公里的一片海域寻找可疑目标。
 
总计10架军机、3架民用飞机和11艘船只5日在珀斯西北一片21.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展开搜寻。
 
澳大利亚搜寻马航MH370飞机联合协调中心负责人安格斯·休斯敦说:“即便我们没有任何发现,我们还会继续寻找,因为飞机里的很多物件一定会漂浮起来。”
 
“我认为我们总会找到一些可帮助我们缩小搜寻范围的东西。”这名退役空军上将说。
 
在5日参与搜寻的船只中,几艘配备声呐设备的船只主要负责探测可能沉入海底的黑匣子信号。
 
其中,澳大利亚海军的“海洋之盾”号舰船将搭载美军提供的拖曳声波定位仪和“蓝鳍金枪鱼”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沿着一条240公里的航线慢速搜寻。具备声呐探测功能的英国“不懈”号核潜艇5日也再次下水进行探测。
 
记者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了解到,4月5日,交通运输部所属“海巡01”、“南海救115”、“东海救101”及海军999舰、998舰、171舰在任务海区搜寻。“南海救101”及海军150编队(150舰、549舰、890舰)、海军863舰继续在印度洋东部海域搜寻。
 
5日10时,“东海救101”前往固定翼飞机发现漂浮物位置,捞起一块31厘米×19厘米塑料板,经核实,与马航失联客机无关。
 
(原标题:中方发现疑似黑匣子信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