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倩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14-4-2 9:19:25
选择字号:
玉兔号设计寿命已满:除了无法行走其余都正常
 
去年12月14日
 
降落于月球的“玉兔号”月球车,目前已在月球上度过了3个月的设计寿命。但因为此前的机构控制异常并未排除,这让地球上的“小伙伴们”依然为“玉兔”捏一把汗,“玉兔”还能在月球上坚守多久?它是否要“寿终正寝”了?
 
昨日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表示,“玉兔”现在只是不能走路,大脑、嘴巴、心脏都正常,探测数据和照片都能正常传回地球。虽然3个月设计寿命已满,但工作人员并未放弃对其故障的分析和排查。
 
3月24日,“玉兔号”月球车进入了第四个月夜休眠期。预计4月10日左右,它将会再次被唤醒。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赵倩 北京报道
 
核心
 
提示
 
3月24日,“玉兔”进入了第四个月夜休眠期。目前,除了原来的故障没有排除外,其他都是正常的。“虽然给它设计的3个月寿命时间已经过了,但只要还可以用,我们还会继续用。直到它完全丧失功能为止。”
 
身体状况
 
脚不灵光 大脑心脏耳朵都正常
 
于登云告诉成都商报记者,3月24日,“玉兔”进入了第四个月夜休眠期。虽然之前玉兔出现了机构控制异常,但其实它只是无法如常运动,“脚不太灵光了,但脑子、嘴巴、心脏、耳朵都正常。”
 
在过去10多天的月昼期间,“玉兔”除了原来的故障没有排除外,其他都是正常的。功能和原来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载荷也没有太大变化。“虽然给它设计的3个月寿命时间已经过了,但只要还可以用,我们还会继续用。”
 
于登云说,以前没故障时,“玉兔”可以在月球自由行走,现在的状况就是动弹不了。以前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也出现过动不了的情况。现在,工作人员并没有放弃对故障的分析和排查。以后有可能“玉兔”在某种情况下能恢复正常。因此,“玉兔会不停被唤醒,不停休眠,不停工作,等到完全丧失功能为止。”
 
工作状态
 
离着陆器不到20米 还可互相拍照
 
于登云介绍,目前,“玉兔号”月球车停留的区域和着陆器没有太远,大约位于着陆器西南方,不到20米的距离,二者可以互相拍照,相互之间的通信也没有问题。
 
那么,“玉兔号”月球车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完成任务“寿终正寝”呢?于登云说,航天器的寿命是设计时要求的,“玉兔号”月球车设定的科学目标用3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但实际上,“玉兔”的科学任务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过了3个月,“玉兔”依然能用,就一定还会继续发挥作用,“玉兔”真正意义上的退休,是到最后收不到任何发出的信号信息为止。“之前,嫦娥二号也是过了设计的寿命期限,但它现在已经飞到8000万公里以外的地方,并且还在工作。”
 
“玉兔的科学探测功能并没有丧失。”于登云解释,“玉兔号”月球车只是因为故障没排除,不能去到更多的地方,不能看得更远。但其停留在原地,也能发回有效的数据。即使“玉兔”停留在某一个地方重复探测,数据也是有作用的,因为这可以让工作人员对以前的数据进行确认和分析,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目前“玉兔”传回来的照片和数据,科学家还在做紧张的分析。
 
何时醒来
 
休眠时间或比以前更长
 
不过,由于“玉兔”的故障没有排除,它休眠后再被唤醒的时间会和之前相比有所延迟。于登云解释说,原来,“玉兔”在太阳高度角15度时就能唤醒,太阳帆板也可以倾斜到合适的角度,让太阳能电源的功率提升到一定程度。但是,因为现在太阳帆板不能调整,无法倾斜,对太阳高度角的要求更高一些,太阳能电源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功率,以唤醒“玉兔”。
 
“因此,玉兔休眠的时间可能会比以前更长一些。”于登云进一步解释,现在更多地取决于自然条件,必须等到太阳能电源达到一定功率才能唤醒“玉兔”。以前可以通过调整太阳翼的角度提前唤醒,比如“玉兔”原来7点就可以醒来,现在可能要9点才能醒来。
 
“玉兔”下一次被唤醒的时间在4月10日左右。于登云认为,虽然“玉兔”目前还不能动弹,但有信心再次唤醒它。当然,毕竟人类对月球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不排除还会出现其他情况,要等到4月10日看具体情况。
 
相比于国外其他软着陆的深空探测器,于登云认为,“嫦娥三号”毕竟是一次成功,美国是第四次成功,俄罗斯是第七次成功。现在“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功能也是完全正常,唤醒休眠是完全按照预定计划做的。通过传回来的照片也可以看到,月球表面比较复杂,很多大石头小石头,有些照片上还可以看到月面就好像采石场一样,走的过程中出现什么状况确实难以预料。
 
那么“玉兔”有可能像之前的“好奇号”火星车一样自我康复吗?于登云表示,自我排除故障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几率比较小。“我们排除故障的努力一直在进行,从来没放弃过。”(原标题:设计寿命已满 “玉兔”还活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