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13 9:15:19
选择字号:
中科院中山大学秉维菁英班给人才对接“定心丸”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北京到广州相隔2300多公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分别位于这两座城。说它们遥远,只是地理上的距离;说它们贴近,则是因为学术上血脉相连。
 
中山大学地理学曾为中国地理学界培养出5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们分别是地理学界泰斗林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廷儒、周立三、黄秉维、郑度。而在此历史渊源下诞生的“秉维菁英班”,又有哪些特点呢?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偶然中诞生
 
2011年,中科院与教育部联合启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要求中科院与高校优势互补,探索新型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
 
恰好是在那一年,中大地理学院副院长薛德生来到中科院地理所访问。“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聊起有没有科教融合的可能性,双方认为可以尝试着建一个菁英班。”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部主任陈力回忆。
 
陈力表示,中大每年将向中科院地理所推荐7~8名具有推免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或直博资格的本科生,经联合科研培训并通过选拔性复试,一些学生将获得中科院地理所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资格。
 
次年10月,双方签订协议,菁英班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秉维的名字命名。中大地理学院副院长周春山表示,以“秉维”命名,一方面说明菁英班培养的是高级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中大与中科院地理所的血脉联系。
 
提早进入科研环节
 
出于科学家严谨的态度,在正式签订协议之前,中科院地理所试办了第一期秉维菁英班。
 
当时,入选第一期菁英班的马丹阳还是大三学生。对于一个刚刚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而言,阅读文献、撰写研究报告这样的基本功必不可少。马丹阳被布置的任务是写一个“中国森林现状”的文献综述报告,她要找出相关数据并统计出来,再用图表作简单分析,“现在看来是一项很基础的任务,但在当时费了一段时间”。
 
在陈力看来,如今的研究生培养,第一年多上基础课,毕业前半年学生忙于答辩、找工作,真正做科研仅剩一年半的时间。“让菁英班的学生提早进入科研环节,对其本科毕业设计,将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一个较好的开端。”
 
像恋爱一样双向选择
 
实际上,马丹阳就是提早进入科研环节的受益者之一。她的本科毕业论文是在本科导师、未来的硕士生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的基本数据、题目都由未来的硕士生导师提供、选择。加之课题组里师兄师姐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科院地理所成为了马丹阳推免时的第一选择。
 
陈力表示,虽然菁英班目前生源规模较小,但是学生多能得到中科院教师一对一的辅导。这在热衷走科研道路的学生眼中是难能可贵的。
 
在周春山看来,不同于研究生面试时简约的选拔方式,菁英班有1个月的考察与交流时间,学生、院所的选择更趋于合理。对于生源的输出方而言,打破以往学生外推院校针对性不强的弊端,“有了菁英班之后,学校可以放心地把学生送出去,而且保送的成功率也比较高”。
 
“就像谈恋爱一样,一面之交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相互了解后情况才会更稳定。”周春山打了一个比喻。
 
《中国科学报》 (2014-03-13 第3版 两会特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