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科技投入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因为科技体制机制尚未有大的改变,所以科技投入的绩效还不大理想。”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在昨天的代表小组会上,对现行的科研财政投入模式进行了分析。
陈剑平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说起科研财政投入模式的问题,他在会议现场作了发言,“科技体制不改革,科技投入的模式不改变,科技界的风气就好转不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能迅速提高,科技强国难以实现。”科研财政投入模式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陈剑平说,一个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行,需要人员工资、科研设备和科研运行消耗等三项经费。而现状是,国家只提供了科研人员的部分工资经费,设备经费不足,科研运行经费几乎没有,而大量的经费安排在竞争性科研项目上,“经费投入的结构不科学,不合理。”
由于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掌握着一定的科研经费,且彼此又不沟通、不协同,在科研项目设置上,经常存在类同、交叉,“少数强势的专家能申请到各种渠道的经费,他们担心的不是完不成任务,而是花不了钱,而大量的科研人员却经费不足,科研经费的配置不合理。”
“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都要严格按照经费合同来使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科学研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有些时候情况可能发生了变化。”
科研财政制度到底怎么改才合理?陈剑平同样有自己的见解,“要制定一个标准。”
在陈剑平看来,首先应该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明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研究的比例和标准。并且确定每一个科研机构的属性、任务和绩效评价的标准,配置相应的人员经费、仪器设备费和日常运行经费,“给科技人员减负,保证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在不申请竞争性经费的前提下,能有科研经费开展日常的科研攻关,还科技人员一个舒心的科研环境。”
如何做好科研经费的优化配置?陈剑平的建议是建立两个委员会,“可以建立咨询委员会,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目标、承担者的资格、经费的强度提出意见;再建立一个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委员会,对科研项目成效进行评估。”(原标题:少数专家科研费花不完 大量研究者经费不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