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梅
■天吾
唐立梅不会游泳,但这并不妨碍她潜入2774米的深海。
随着这一“潜”,来自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这位“80后”女博士,也成为了我国首位搭乘“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挺进大洋深处的女科学家。
对于海底世界,唐立梅觉得“美呆了”,她被如流星、似焰火的种种奇异生物和景观深深震撼。
而对于她本人来说,不断深潜的过程,也是其完成儿时梦想、治愈内心伤痛的自我发现之旅。
第一位女乘客
2013年9月7日,“蛟龙”号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女乘客。
那天早上,西北太平洋天气晴朗,相对平静的海面上闪烁着粼粼波光。而早早就起床的唐立梅心里却有些潮涌。在接下来的9个小时里,她将和两位同伴潜入2774米的深海,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取样与结壳分布情况调查及地质取样。
为了这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次,唐立梅除了学术训练和身体锻炼之外,还进行了事无巨细的准备——由于担心上厕所的问题,前一天就没喝水,执行任务的当天早餐也没喝水,“生咽下去”。
海底的景色则让她这份罪没白受——深入到350米的时候,她眼前突然一亮,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了,“像星星,但却是流星,很快从眼前划过”。随着“蛟龙”号不断下潜,唐立梅眼前的生物有的像萤火虫一样在窗前萦绕而过,有的则如一簇簇火树银花般绽放。她被大块分布的结壳、岩石,以及大片的沉积物震撼,也为像透明丝袜一样的玻璃海绵,能像虾一样爬、长着5个触手的海葵惊叹不已。
这是“蛟龙”号的第72次下潜,也是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区采薇海山的第4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2774米,爬坡约600多米。
在这次科考过程中,唐立梅发现,该区域结壳下覆基岩主要是磷块岩,与此前所见其他海山结壳的玄武岩基底不同,说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磷酸盐化事件,即富含磷的底层海水对基岩进行了交代。含磷的海水是哪儿来的,这些海底变化说明了什么,这足以让地质学家们琢磨好一阵子。而这次取得的玄武岩,则有助于研究采薇海山的形成年代和成因。
置身于深海这块科研富矿,唐立梅就像闯进商场里的“购物狂”,除了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她还带回了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
曾有一只紫色海参深深地吸引了她,但同伴以采集过该物种为由拒绝捕捉,这让她返回后还耿耿于怀。
“保定市很遥远”
1981年出生在河北保定蠡县北王村的唐立梅,当年并未想到自己有朝一日竟能完成深海探险的奇幻之旅。“上大学以前没出过蠡县,没坐过汽车。小时候真是穷,哪里都没去过,当时觉得保定市很遥远。”
她和很多小孩子一样,童年梦想着成为科学家,不过与很多人不同的是,她为梦想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小学毕业后,成绩出众的她考上了离家数十里的重点初中,开始了独立生活。
1999年,她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击——高考发挥失常,没能考上理想的浙江大学。“我那时候唯一的不足就是心理素质太差,高考3天都没睡着觉。”
随后的大学4年,她感到压抑,但从未放弃。唐立梅开始刻意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当班长、演讲、代课,“现在作报告就不会紧张。人一定要锻炼自己的缺点,有意识地修正”。
2007年,她圆了自己的“浙大梦”,拿到了该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读博期间,她研究的是地质学专业,而她对海洋的向往则始于聆听一次精彩的大洋科考报告。
2010年博士毕业后,她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面试,并被顺利录取,从此开启了她的海洋科考之旅。
2012年4月,唐立梅第一次出海,随团队进行多金属硫化物探测找矿。这次为期3个多月的出海,她去了西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从三亚出发,历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红海、地中海,到达塞浦路斯靠港。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靠近索马里海盗活动区的西北印度洋作业的5天里,船上的人昼夜值班,6个特战队员教他们进行真枪演练,其间曾驱赶了意图靠近的可疑船只。
女博士不是书呆子
平时,唐立梅是个活泼外向的女孩。
在随“蛟龙”入海之前,她半开玩笑式地以著名科学家的名字,给包括另两名同伴傅文韬、叶聪在内的3人下潜小组起名为“傅立叶”。
提及女博士这个身份,不少人带有成见地认为就是“厚厚的镜片”“刻板”“书呆子”甚至是难以理喻的“怪人”。而唐立梅则用其本人的生活状态否定了这种偏见。
除了读书,闲暇时,她也喜欢逛街、聚会,也会把照片公布在自己的QQ空间里,记录着愉快生活的点点滴滴。披肩长发、笑容满面,这位女学者就像个邻家女孩。
读博期间,她还曾被同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称为“淘宝MM”和“淘宝公主”——没事儿的时候她也爱刷淘宝,买衣服。
唐立梅身体素质不错,也许是来自保定这个培养过多个乒乓球世界冠军的地方,她尤其擅长这项运动。在“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船上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中,全船96人,她作为唯一参赛的女生,打进了前三名。
如今,远离故土在外奔波,说起怀念家乡的是什么,她说:“保定的驴肉火烧,超怀念。”
《中国科学报》 (2014-03-07 第12版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