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晋鸣 柏程伟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4-3-2 13:02:49
选择字号:
南京博物院首试实验室考古 考古与文物保护并行
 
记者郑晋鸣、通讯员柏程伟从南京博物院获悉,该院将首次尝试实验室考古,以实现考古与文物保护的无缝对接。两座明代古墓将作为首批实验对象,目前已搬进库房。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介绍,所谓实验室考古是指在室内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对文物进行考古研究,以达到认识古代社会、保护文物的目的。这种考古方式在国内已初步成熟。
 
被移居到博物院库房的两座明代古墓是泰兴黄桥镇何氏家族墓中保存最好的何嵩墓和张氏墓。何氏是黄桥的名门望族,据族谱记载,明清两代何氏出了4名进士、10名举人、30名贡生、300名秀才。何氏宗祠目前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建筑规模为全省宗祠中最大。
 
为什么要把这两座古墓搬进实验室进行考古研究?搬移过程中,古墓会不会受损?对此,参与此次考古的研究员程鹏说,这两座古墓都是通过明代常用的墓葬防腐方法制造的,这种方法是将木棺严密封存在石灰、粗沙、糯米浆等材质搅拌成的“浇浆”中。古墓的坚固程度可以和现代的混凝土媲美,外壳坚厚,密封性好。将古墓进行妥善搬运并不会造成文物的损坏。并且,与传统的野外考古方式不同,在实验室考古更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传统的野外考古工作现场条件简陋,不能对出土的文物进行即时的保护和处理,有些无机质文物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色、损坏,有的甚至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灰飞烟灭。而在实验室进行考古,通过X光和CT技术对文物进行扫描,专家可以在未开棺前就“熟悉”棺内文物情况,而对于在空气中易受损、腐化的文物,专家们可以在实验室利用氮气储存箱对其进行有效保存。此外,还可以通过立体扫描仪和3D打印机等高新设备快速完成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