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21 7:54:27
选择字号:
“抵制低俗迷信”:解梦,科学分析还是故弄玄虚

 

■本报记者 王静

解梦乱象

“一条大河,流水滔滔,河畔行走,会不会遭遇冲击……堤岸拦住了河水。”清晨醒来后,吴晓红(化名)就开始琢磨这梦中场景的寓意。“会发生什么事情?”她弄不明白,心里直嘀咕。于是立刻打开电脑,习惯性地查询《周公解梦》。这几乎是她早起后经常做的一件事情。每当《周公解梦》解析其梦中情景暗示“吉利”,她会兴高采烈愉快地工作;当解析出现“不利”时,她会郁闷数日。她的情绪,就这样被梦所左右。

身为科研人员,吴晓红有时也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可笑,甚至荒唐,但醒来时,如果记忆清晰,她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查看《周公解梦》。

事实上,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有和吴晓红同样行为的人。

专家剖析

人们为什么这么“迷恋”解梦?北京军颐中医院首席专家王玉堂认为,焦虑和压力,往往是噩梦出现的重要原因。

国际梦研究协会(IASD)统计发现,一个大手术或疾病,或失去爱人,或目睹暴力等侵害行为,均可引发人做噩梦。重大创伤是造成周期性噩梦的原因,但并非所有噩梦的触发原因都是精神创伤引起的。工作或财政焦虑等频繁紧张的刺激,也可能引发噩梦。例如,某人去一个疟疾流行的国家旅行,服用抗疟药甲氟喹后,很可能会产生一些和它有联系的噩梦。流感等发烧疾病,常引发噩梦。呼吸暂停和嗜睡病等,也会增加噩梦的发生率。

王玉堂指出,虽然噩梦被认为是人们对日常生活作出的正常反应,但如果噩梦的强烈和严重程度持续下去,就需要咨询专家进行治疗。

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沈政认为,人类的睡眠大约可有4到6个周期。

一般情况下,上半夜睡眠的梦境,常与当天或近期发生的事情即与近期记忆相关;下半夜的睡眠,常与较远的记忆发生关联。而黎明前,即将起床时,梦的内容不着边际,多稀奇古怪,以自己想不到的某些知觉成分偏多,而这部分梦,人们往往记忆相对清晰。

研究人员利用老鼠等动物实验发现,雷姆睡眠期(睡眠后,一般会从浅睡眠进入深睡眠。约1小时后,睡眠又会慢慢变浅,进入半梦半醒状态)大脑中脑干部分发出兴奋波,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浮现出视觉影像。但这些只是梦境的材料,并非过去记忆的重现。在记忆基础上,浮现出的各种合成的影像,构成了反映人类内心深处心理的故事情节。这就是梦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逸峰告诉记者,梦十分复杂,科学实验难以重复验证,给研究带来了较大困难。由此,给一些无科学依据的解梦说提供了生存空间,迷惑了不少人。

记者手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一判断目前尚无充分科学依据。《周公解梦》之类,无科学道理,医务人员绝对不会以此进行任何诊疗。

最早对梦进行研究的奥地利科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活动,包括思想,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

一般而言,人在白天醒着的时候,多为有意识活动,欲望得以控制。夜晚,入睡后,大脑进入无意识状态,部分欲望会以梦的形式呈现,或以梦的形式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指出,梦的材料来自三方面:一是身体状态;二是日间印象;三是儿童期的经历。梦的材料来源于身体所受刺激,这是几乎每个人都承认的事实。

例如,一个人如果饿了,在梦里就会梦见吃饭;如果一个人脚冷了,就可能会梦见在雪地里行走;如果一个人咽喉肿痛,就可能梦见被人卡住脖子,如此等等。

如果被梦境搅乱产生了不安情绪,不妨咨询问诊医生,或者查阅一些对梦进行研究的科学资料。当了解了梦产生的生理机制后,就会慢慢安静下来,不会纠结于梦的暗示或寓意了。

《中国科学报》 (2014-10-2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