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世宇 宋琳琳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4/10/17 13:48:42
选择字号:
大气污染研究者:古今霾不是一回事

 

 
近日有媒体援引古代气象志为雾霾寻找历史依据,认为可以追溯到元代。
 
近日封锁北京上空的雾霾天气,让众多当地网友陷入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之中,纷纷为自己的健康寻找解决途径———口罩和空气净化器。这更激发了不少人的创作热情,成为互联网摄影师和打油诗的题材。
 
为此,人们都在期待着一场猛烈的风降临京城,终结雾霾的影响。而在这样一场有关空气质量的讨论中,有媒体援引古代气象志为雾霾寻找历史依据,认为“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而到了明代“每隔几年便会光临京城一次”。这篇文章给不少网友造成一种印象,即是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开脱”。
 
对此,南都记者采访到的气象专家认为,现代的灰霾和古代有关霾的记载不是一回事,需要作概念区分。
 
媒体:古代霾已多,有些还没记录
 
根据争议文章提供的说法,雾霾产生的原理很复杂,但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干燥,距沙漠较近,从历史上看,霾灾比较频繁,最早的记录可溯至元代。文章援引《元史》的记载称,1329年阴历三月,由于前年冬天没下雪,春天又乏雨水,导致“雨土,霾”。
 
文章提及明代相关的记载更多,其中在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饥民拥入京城求食,城内经常狂风大作,史书上称“风霾累日”。1493年,“京师雨霾”,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师风霾连日不止”。1504年,通州区出现了“春二月,常风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雾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来,风霾屡作”。1516年,海淀区“冬无瑞雪,春有风霾”。1548年,“正月,京师大风霾”……
 
文章的作者还提醒,古人相关记载并不全面,由于缺乏科学的观测手段,所以对霾的大小、浓度等只能凭感觉,且古人只记录成灾的,对没有造成灾害的雾霾往往忽略。
 
作者认为,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元代以前北京地处边关,所以气候、环境、商业等细节,史书往往阙载;其次,元代以前北京城市规模较小,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建筑物增加,空气流动速度下降,雾霾发生的几率相应提高;最后,明代后期正逢小冰河期,北方气候变冷,降水减少,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这篇文章传开后,结合一些网站在转载时制作了类似“北京元代就有雾霾,明代已严重到每隔几年就发作一次”的标题,被网友认为有给人造成错觉之嫌,即今日雾霾天“自古有之”。
 
有网友对此调侃,“这跟今天的雾霾真是一回事吗?我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
 
专家:今霾含更多人类活动排放物
 
对于这一问题,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二级教授吴兑认为,这里面有个常识性的问题要进行区分,即“雾”和“霾”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是水汽饱和之后凝结形成的,是由水汽或冰晶组成的;“霾”则是由气溶胶粒子形成的,这种气溶胶粒子可能来自于自然界的沙尘等,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排放,构成较为复杂。这与前述文章作者的观点相同。
 
吴兑认为,早期的霾是一种自然现象。今天的霾则是“灰霾”。他将史籍中有关于霾的记载,比前述文章的作者更向前追溯了两三千年。他说,《诗经·邶风·终风》里就有“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等诗句,这里说的是“大风吹起了尘土”,而“霾”字的古义就是尘。
 
当时,这一现象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区并不少见,均为现代天气现象“霾”的前身。
 
不过吴兑认为,近几年频繁现身的霾则是“灰霾”,较古时的霾含有更多的人类活动排放物,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化合物等。吴兑介绍,比如在2013年1月,北京有27天都是灰霾天气。在这27天里,只有两个半小时存在过雾。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雾霾”天气,实际上大多时候都是灰霾天气。
 
事实上,现在的灰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地与人类工业化活动分不开。吴兑1951年出生于北京,他记忆中的北京并无现在这样的空气污染状况。
 
“戴口罩不能起很大作用”
 
北京市民白先生记忆中的北京较早时也是蓝天白云,“大概在2012年左右,感觉到不一样了,总能看到楼道里弥漫着灰蒙蒙的烟”。
 
白先生现在居住和工作都在京郊,去公司的路上基本不堵车,但10月8日那天因为灰霾天,很多同事和领导都因堵车迟到。白先生现供职于一家大型制造业工厂,他说,因治理灰霾,他们公司已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减产。此外,周围还有很多厂都已停止生产。
 
一名在北京灰霾中穿行的人向南都记者描述灰霾天称,满大街的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就像带着一个猪鼻子似的,很搞笑。”吴兑上周去北京开会时也碰上了灰霾天,这并没有给他带来过多的忧虑。吴称,灰霾天确实会给人的呼吸道带来一定影响,但是人体自身也有防护功能。他说,在灰霾天中戴口罩还是会吸入大量微小颗粒,不能起到很大作用。
 
南都记者 王世宇 实习生 宋琳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