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一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13 7:52:52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铁基高温超导荣获大奖的启示
 
周一平
 
中科院的科学家再度站上科技之巅。
 
1月10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因为“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一象征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奖项共颁发21次。2000年至今13年中,该奖项9次空缺。直到今年花落铁基高温超导研究,该奖项已连续空缺3年。
 
宁缺毋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科院的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忠等人此次获奖,实属不易。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原创之难,难于上青天。而铁基高温超导,正是由中国人引领并推动完成的原创性成果。超导材料是物理学中的璀璨明珠,更是未来应用的希望之星,在通讯、医疗、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中科院的科学家突破麦克米兰极限,率先发现转变温度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有效制备大量铁基超导材料,赢得国际认可,为世界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成就了一个新的家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物理所荣获大奖,实属当之无愧。
 
正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连年空缺,让我们看到了铁基高温超导的巨大意义,它证明科技界依然不负重望,大有可为。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科技界能够“拿得出手”、被国内外认可的成果还不够多,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突破还不够大;在下一轮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世界各国积极催生科技突破的关头,中国的科研人仍须加倍努力。
 
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国家领导人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既是科研人的动力,也是压力;是号角,也是警钟。
 
必须强调,这是物理所继1989年“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项目折桂后,第二次获得该项大奖。为何是物理所?为何是铁基高温超导?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新形势下,铁基高温超导荣获大奖带来的启示尤为重要。
 
启示之一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学家多年的坚守。厚积方能薄发,汇小川方成江海。
 
铁基高温超导的突破,离不开物理所在高温超导领域的积累。1987年,物理所科学家发现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Y-Ba-Cu-O新型超导体,大大加速了全世界的高温超导研究。上世纪9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研究进入瓶颈期以后,全世界的高温超导研究都深受影响,进入平缓期甚至颇受冷遇,相关研究人员纷纷转到其他领域。但物理所的研究人员笃信高温超导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顶着压力坚持高温超导研究,为铁基高温超导的科学突破作好准备。可以说,没有当初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辉煌。
 
与此相反,当前科技界普遍存在追热点、逐流行的倾向,一些科研人员“坐不了冷板凳”,放弃本领域的积累,跟随国外的研究亦步亦趋,盲目跟风,自然难有新的突破,“当不起钢铁侠”。
 
启示之二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学家形成“集团作战”模式。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专业的区分越来越细,但跨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昔日的“单打独斗”已经不再适合今日的科研工作。
 
物理所在铁基高温超导领域的突破,绝非一个人的成果。王楠林、陈根富研究组观测到41K的超导转变温度,赵忠贤组创造了55K的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并制作了相图,方忠及其合作者作出“条纹反铁磁序自旋密度波不稳定性与超导竞争”的判断……没有多个研究团队的资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就没有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
 
“同行是冤家。”当前的科技界似乎并没有脱俗,共享与合作成为老大难问题。部分科研人员的项目存在高度同质性,却不愿合并研究。铁基高温超导研究的获奖再次提醒我们,科研工作者之间要加强重大课题的协同合作。
 
启示之三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就曾坦言,我们的科研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体制上的改革。
 
物理所的科技体制改革一贯敢为天下先,在科研导向、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不少积极的探索。从连续十多年SCI收录论文研究机构排名第一到不唯SCI论,从对《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高端期刊的青睐有加到向科学问题本身的回归等等,物理所一直在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也倍感压力。长期以来,物理所不拘一格地引进海内外人才,凝聚了诸多高水平科学家,竭尽所能创造条件,让科学家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物理所相继实行课题组制和学术方向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为课题组的合作提供统一协调和安排。
 
当前,科技体制存在评价标准僵化、活力不足等弊端,很多重大项目的评估和人才评价“唯SCI论”,导致重大突破难以涌现、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科研机构都应主动调整自身的管理、组织模式,逐渐探索激发科研创新动力的体制机制,让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回归。
 
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逐步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跑,需要更多铁基高温超导项目的出现。我们当然也要看到,近年来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已有部分突破,在中微子振荡、拓扑绝缘体、反常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原创成果里,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展望未来,中国的科研人员理应加强“创新自信”,力求更大突破。
 
“要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言犹在耳,科研人用铁基高温超导作出了响亮的回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研人会在加强科技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促进人类科技进步的征程中,奏响创新驱动的最强音。
 
《中国科学报》 (2014-01-1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