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2 18:14:09
选择字号:
饶子和:教育改革须避免急躁情绪

 
■本报记者 陈彬
 
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改革问题上,我们也要抱有负责任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未来的任务。
 
至今年1月,饶子和卸任南开大学校长已经整整3年时间。卸下了一校之长的行政责任,重回依然熟悉的清华园教书育人,饶子和的视线始终没有远离自己热爱的大学校园。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他也有着自己的一番思考。正如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所说:“对于高等教育,我还是情有独钟,有着一份特殊情怀的。”
 
《中国科学报》: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很多事件,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您的眼中,哪一件事情是最具影响的?
 
饶子和:2013年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之后通过的一系列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决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体教育的关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指导未来中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于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规划十分细致,甚至包括了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社会化考试等非常具体的细节,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反映出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刻理解,也足见国家对于高教和科研体制改革的决心。
 
在这份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同时注意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法预料到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处理,逐步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模式,我对此翘首以待,也是满怀信心的。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饶子和:我认为循序渐进、细致稳妥地推动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的改革,对伴生的社会问题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是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提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很多人可能会首先联想到诸如“浮躁”“功利”等词汇。应该说,人们之所以对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产生这样的印象,体制本身的一些弊病自然不容忽视,但将其全部归罪于教育和科研本身也是有失公允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与社会体系紧密连在一起,社会大气候大环境造成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导致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屡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对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本身进行改革的同时,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事实上,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引入我国之日起,一代又一代的教育界前辈为这套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以来,经过数十年的沉淀、积累,以及与国外高教制度的交汇融合,也形成了一套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反观当今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咎于社会的大气候和大环境,这其实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存在的现象,令人痛心。
 
也许是因为有过相同的经历,我很敬佩那些大学校长们,人们也不应忽略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对高等教育的把握和献身精神,以及对高等教育创新和改革的贡献。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面对大环境大气候,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无可奈何的。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行高教制度中的一些问题确实应进行不断修正,使之适应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步摸索出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制度,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改革,从整体上颠覆现行的高教制度,而是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中国科学报》:您的意思是,我们的高教改革要避免急躁情绪?
 
饶子和:没错。正如之前所说,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改革问题上,我们也要抱有负责任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未来的任务。
 
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之前的某些改革就会发现,我们曾经有过不少“翻烙饼”式的错误行为,即通过推翻一件事打造另一件事,这其实就是一种急躁心理的表现。而反复的单一制度改革,既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也很容易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稳下心神,在正视教育制度自身问题的同时,认真分析一些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之外的因素,并将两者纳入同一个体系中作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片面式、突击式的做法。
 
《中国科学报》:如今,您卸任南开校长一职已过去3年。在新角色下,您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饶子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作为“南开人”,我一直都非常关注南开大学的发展,也非常欣喜地看到南开大学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对我本人来说,作为一名普通教授,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目前最大的兴趣与任务。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自身的全部热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这几年,我便是遵循着这样的准则。2011年以来,我们研究组一直从事手足口病毒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比如我们在世界上第一次从原子分辨率的水平上,阐明了手足口病病毒侵染人体、发生脱衣壳等过程的分子机制,以及最近刚刚解析出的该病毒的受体精细三维结构以及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都是病毒学研究领域中可以写进教科书的关键突破。
 
做科研如此,做教育也是如此。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以及高校本身,也需要各负其责,将全部精力投身于此。此时我特别怀念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同志提到愿意充当知识分子的后勤部长,在他的大力提倡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入人心。大大鼓舞激发了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积极性,为我国的30年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我们的高等教育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想一想,假如小平同志还健在,他会怎么办?我们如何继承小平同志的这种精神?
 
《中国科学报》 (2014-01-02 第7版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