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一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30 14:05:52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启程,迈向海洋强国
 
周一平
 
中国之于世界,有两副面孔。
 
一副面孔,是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拥有世界第三大国土面积,煤炭、稀土等多种资源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
 
另一副面孔,则是90%以上的对外贸易需要通过海洋进行,50%以上的能源需求由海运输入,在南海的油气开发甚至落后于越南的中国。
 
这两副面孔,都是真实的中国。
 
一体两面,一面彰显着中国资源丰富、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另一面则显示中国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
 
曾经,中国也是世界海洋强国。隋唐至元明,数以万计的海船,载满瓷器、丝绸、茶叶,远涉重洋,“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无尽的财富。郑和七下西洋,足迹远达非洲,竖起人类航海史上的丰碑。
 
沉舟侧畔千帆过。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尽管拥有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1/3的辽阔海域,拥有100多家海洋科研机构、上百万人的海洋产业大军,但在蓝色海域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已然落后于世界诸强。
 
十八大的呼声振聋发聩。国家首次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开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吹响了中国加速向海洋进军的号角。
 
为什么要建设海洋强国?因为它是助力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举之措、必经之道、必由之路。
 
从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看,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十一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万亿元,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10%。
 
从资源能源的角度看,国民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正大幅提高。我国拥有世界排名第四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和生物资源,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达6500多个,这些都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接替空间。
 
从海运通道的安全看,我国经济已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沿海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海洋发展战略,加快海上力量建设,试图加强对海洋的有效控制,全球约36%的公海变成沿海各国的专属经济区。
 
中国绝不能长期落后于人,不加深对蓝色海域的认识,不加强对蓝色领土的保护,不加快对蓝色经济的开发,在新一轮的大国竞争中,在世界海洋的权益划分中,中国势必陷入弱势。
 
建设海洋强国,已然时不我待。
 
中国需要走怎样的一条海洋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宏伟的蓝图已经写就,美丽的画卷已经展开。
 
中国的海洋强国之梦,渐行渐近,渐行渐明。
 
建设海洋强国,核心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在全面探索和认知海洋的基础上,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加快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设海洋强国,重点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面对日趋严重的近海污染情况,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维护海洋自然再生能力。坚决打击海洋违法、违规开发活动,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海洋强国,关键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海空间站试验艇的成功海试,是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勘探的步伐。因此,唯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重点关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在海洋观测、海洋环境空间保护、海洋工程、海洋机器人、海洋深水探测、海洋资源作业平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历史已经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环顾世界,美国、日本等国每年的海洋生产总值,早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全球临海各国正掀起一场“海洋圈地”冲击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义无反顾地加快海洋强国的建设。
 
转身,迈向海洋、经略海洋、经营海洋,是时代的召唤,是民族复兴的期许,是强国梦的必然选择。从浅水到深水,从近海到远洋,从领海到公海,中国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蓝色道路。
 
《中国科学报》 (2013-09-3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