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国屏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3-9-24 15:23:11
选择字号:
以科学思维看待“大师”现象
 
在我看来,“大师”的发迹和被追捧,一方面,是“宣传”,另一方面,是“喜好”、“向往”和“需求”。中间,就是媒体和其他传播途径的介导。
 
究竟为何“大师”能“忽悠”住人?我认为就是“大师”们的宣传,提供了某种“产品”,满足了某种社会“需求”。
 
当人类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就有两个非常自然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一是健康,二是精神追求的满足。客观来说,面对这两个问题,本身就难有绝对的优劣标准,也没有绝对的解决问题的标准和普遍的方法。而人们却往往期待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此时,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他能够以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个市场不是明摆着的吗?
 
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谁会去“买单”,为什么会“买单”。首先是“大师”比较善于做宣传。另一方面,“大师“的宣传,肯定是满足了“信徒”的某种需求。再者就是人群的科学素质很难在各类问题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可见,我们很难杜绝“大师”的降临,我们也无法解决产生这个市场的根源(即上述的两个需求)。所以,我们只能强调,提高整个社会普遍的科学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期待“立竿见影”,也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但人类社会终究是前进了,人类的科学文化素质,终究是得到了本质的提高。
 
当然,我们有责任要求,今天社会的“精英”和“机构”,特别是我们的媒体,应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
 
首先,媒体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记者对报道对象的认识,对于受众是有巨大影响的。反过来,媒体也可以以其特有的资源,用形象生动的方式,给受众以科学教育,包括如何科学看待统计数据。
 
其次,我们的领导干部,是“无神论者”,也应该是代表先进科学文化的楷模。
 
第三,政府机构也需要有一种科学思维来处置一些事关群众对新事物认识的法规,需要理性地用科学依据把问题向大众解释清楚。
 
最后,是我们科学工作者自己。在民众心中,我们是“科学”的化身。我们的言行对于社会如何认识一些一时尚难以认识的问题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科学工作者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准;同时,越是在社会上影响力大,越应该谨言慎行,如果不懂,一定不能瞎说。当然,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普及教育时,既要宣传科学成功的案例和辉煌历史,又要把失败的典型案例及其原因解释清楚。因为,失败之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认识论”的真理;而科学的认识论,是揭开“大师”骗局的有力武器。
 
因此,与其说回归科学,不如说要回归认识科学真理的“平常心”。既要尊重前人为我们建立的科学基础,又要在巨人的肩上进一步发现新的真理。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