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走进大学校园,除了年龄,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 |
一批13岁新生进入各大高校 探寻“神童”养成记 |
|
北京大学阎霄汉
清华大学范书恺 CFP供图
东南大学宋文清 秦怀珠摄
中国海洋大学田士政 CFP供图
今年,进入各大高校的新生中,一批13岁的“神童”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的成长经历也自然成为人们好奇和探究的对象。
不过,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被人称作“神童”。而梳理这些“神童”的成长经历也能发现,尽管都在小时候就表现出某个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有着每个孩子都应该具备的好品质:从小就独立生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极强的自律性,做任何事情都注重持之以恒。
独立激发潜能
与外界想象的“死读书”不同,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差,在思想上,也从小就有着比同龄人更强的独立性。
他们的专业往往都是自己选择的,并非听从家长的安排。今年进入中国海洋大学的田士政就是因为从小就对海洋的奥秘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海洋科学专业。他参加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考官也评价说,这个孩子对海洋科学的常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报到之后填写的一份表格中,他在“兴趣特长”一栏填上了“思辨”。
刚刚进入东南大学的13岁女孩宋文清,也是从高一就将东南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她还自己“网罗”了很多关于东南大学各个专业的材料,最后把目标聚焦到生物医学工程、医疗仪器科学之类的方向,因为“希望能够帮助残疾人更好的生活”。
宋文清从小就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6岁会做饭、8岁会洗衣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她说:“小时候,看妈妈洗衣服,我就去玩泡泡,后来玩着玩着,就会洗了。”至于烧菜,炒芹菜、炒鸡蛋、炒土豆丝都不在话下。暑假里,她会在家帮妈妈做饭、拖地、抹桌子。业余时间,宋文清喜欢弹古筝,问起她有没有考级,她说:“我弹筝不为考级,就是一种休闲。”
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阎霄汉从小到大的决定都是由自己做的,包括成为“神童”。父母原本只想让他按部就班地读书,然而在10岁那年,还在上小学的阎霄汉听同学说八中少儿班在招生,题目出得特别有意思。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后,妈妈并不同意他报名,于是,他向姥姥借了150元钱,瞒着父母,让姥姥带着他去报了名、考了试,直到通过了复试,瞒不住了才告诉妈妈。
“独立”也一直是阎霄汉父母的教育方针。上小学的第一天,父亲教他整理完书包,就对他说,今天开始,这个书包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以后我们谁也不碰,课本、练习册、文具都得你自己整理。
小学时,他参加数学集训队,大多数同学的父母都会陪读,但他的父母从来没陪读过。父母从小就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所以学习是你分内的事情,我们对我们的工作负责任,你也得对你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他问妈妈学习上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都是,妈妈不懂,没学过。他就得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阎霄汉的妈妈说,这样培养他独立,“其实是切断孩子偷懒的退路”。
在八中少儿班的第二年,阎霄汉想参加北京市高中课改项目“翱翔计划”。这个计划遴选优秀的高中生,进入大学实验室接受导师指导,参与课题研究。妈妈觉得他精力不够,也不太同意。阎霄汉又自己做了决定。他也正是在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接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来福的指导,才做出了日后的“CPI权重变化分析及走势预测”课题。
在上大学前面临选择时,当父母还在帮他考虑是选择工程类的专业,或者去读中科大少年班,阎霄汉已经自己选择了通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北大数学科学学院。
他很早就发现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从小他就对数字特别敏感,跟姥姥在院子里玩,看车牌号时,没有任何人教他,就会写1~20的数字了;在等出租车的空当,他就能快速地记住路过的车牌号。在上小学前,父母带他去饭店吃饭,结账时服务员刚报完菜价,他就能快速计算出饭菜的总价。未满6岁时,他就因获得全国心算一等奖而被破格录取进入中关村三小。读大学时,他自己选择了数学专业,他说,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好了数学以后,再往别的方向转都容易。
自律、专注、坚持
对于“神童”而言,由于要用常人一半甚至更短的时间来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他们从小就练就了超强的自学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自律、专注、坚持是必备的品质。
今年考入清华大学的范书恺上小学时,父母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学能力,从未报过任何形式的课外辅导班或特长班。他也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自律性来,他父亲的评价是,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绝不拖到下一分钟。他的作息一直非常规律,每天的学习任务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高三时,每天都是早上5点50分起床,晚上12点半睡觉,老师的教学步骤他从来不落后,坚持每天都要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解决每天的问题。
在阎霄汉的父母看来,他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专注和坚持。学习时,他总是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小学数学集训队上课时,母亲有次去接他放学,被眼前的一幕大为感动:坐在最后一排的他笔尖停留在纸上,一颗汗珠挂在额前的头发上,竟然紧盯着课本在思考,纹丝不动。但他每学习一个半小时左右也必须休息和活动一会儿,以保持大脑充沛的活力和敏锐度。
从小,母亲就告诉阎霄汉,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在刚上少儿班时,因为班里不少同学已经提前接受过化学竞赛训练,因此老师对初中化学讲得比较简略,只花了不到两个月就讲完了。妈妈问他要不要报个辅导班,他说不用,而是自己去请教班里学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同学介绍了一本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他一口气看了3个晚上,就感觉到“入门了”。这也是他让父母给他买过的唯一一本书。
书包自己收拾,功课自己学,每周还要打羽毛球、游泳、踢足球。阎霄汉的时间表也一直都是自己协调和安排的。他经常出去比赛,要落下一些课,回来后他总是会自己抽时间把课补上。他的老师评价说,无论生病,或者多累多忙,他的作业从来没有落下过。有一段时间他不喜欢背英语单词,在英语成绩上稍微落后。但到了高中最后一个学期,他就开始有意识地补习,成绩一下就上来了,最后高考英语取得了140多分的成绩。
和大学同学没什么不一样
13岁的范书恺讨厌被贴标签,在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的第一次班会上,做自我介绍时他就强调,“我的心理年龄和大家一样大,不要把我当小孩子看。”
和阎霄汉超过1米7的个头一样,他也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并无不同。去北京大学报到之前,在北京八中少儿班的学长学姐都告诉他,每年现场都会有一堆记者围着你问问题。为了不被采访,阎霄汉特意起了个大早,7点就去了报名现场。
在他所在的少儿班,24个同学都只有十三四岁,遇到有人叫他们“小神童”,他们都会习惯性地开玩笑说,你们全家都是神童。班里另两名14岁的同学进了清华,大家笑称,因为有了13岁的范书恺,他们两个获救了。
阎霄汉的妈妈也本着保护他的原则,不愿意让他接受过多的关注。她觉得,做每一件事都有人追踪报道,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和别人不一样”,就会“始终架在那儿,下不来”。她最希望的,就是现在儿子能够迅速摆脱受关注的状态,进入正常而规律的大学生活。
在她看来,少儿班的学生都是正常、阳光、快乐、贪玩的孩子,只不过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这些孩子虽然学得好,却一点也没少玩,体能甚至比普通的高中生还强。在他们的课表中,每周都有半天要去野营拉练、徒步、划船、爬山,一直到高考前,都保证着每周5节的体育课,一节不落。
范书恺也是如此。他也喜欢听音乐、唱歌,打乒乓球、写书法,私下里也会和同学恶作剧。他喜欢读书,除了看中外名著,也看“闲书”,比如奇幻、武侠小说和漫画,父母也并不干涉他在读书方面的旨趣,而是允许他进行广泛的涉猎。他总是说,在心理上,自己就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阎霄汉的母亲永远都只提醒他一句话:你还要长身体,别让自己太累。阎霄汉则总是用一句话回答:“我试试。”他习惯做好眼前的事情。在被问到今后有什么打算,是读研、出国还是从事什么工作时,他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真的什么打算都没做,我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只是把眼前的每一步计划做好。在进入北大后,他觉得身边都是“大牛”、“神人”,自己非常普通,比起别人来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宋文清也自称“学渣”,表示要向“学霸”们看齐,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实力跟应届的大哥哥大姐姐“扯平”。她多次说,“我基础不好,在强手如云的东南,感到很忐忑。” (原标题《13岁“神童”养成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