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9 8:38:56
选择字号:
秦克章谈导师孙枢院士:他总是特别为别人考虑
 
■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记者见到了秦克章研究员。当提到他的博士后导师、中科院院士孙枢时,他恭敬地称呼其为“先生”。在秦克章眼中,先生既有令他钦佩的敏捷的学术思维,又有儒雅而热情的人格魅力。
 
缘分之始
 
秦克章和孙枢的交往,始于1998年。但其实之前两年,他们就已经有了交集。
 
1996年,秦克章还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石原舜三—— 一位国际知名的花岗岩矿床学家。正是在这一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中国召开,当时江泽民同志接见了20多位国际顶级地质学大家,石原舜三和孙枢正是其中的两位。于是,在那次的合影中,同时出现了秦克章的博士导师和他后来的导师。
 
从北海道大学毕业后,秦克章回到国内。“到孙先生这里做博士后有些偶然。”秦克章回忆,当时,他与孙枢的同事李继亮研究员相识,在一次聊天中,秦克章不经意向李继亮表明了自己想从事区域成矿学研究方向,而孙枢的新疆305项目正好涉及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的关系。于是,李继亮就将秦克章引荐给了孙枢。
 
言传身教
 
1998年,秦克章成为孙枢的博士后,当时孙枢已年过六旬。
 
“刚到孙先生这里来,他就带着我们到新疆做了20多天的野外调查。”秦克章说。这20天,他们从东天山跑到东准噶尔,再跑到阿尔泰山,最后从西准噶尔回到西天山。
 
“我们在沿途观察到了很多地质现象,如各种蛇绿岩套、韧性剪切带、浊积岩、碱性花岗岩等等,孙先生给我们一路讲解。他的很多介绍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背景。”孙枢的学识,让“跨专业”的秦克章深感自身的不足。
 
此后,读书、野外调研、看样本、做实验,成为他博士后期间的“循环动作”。“当时我的忙碌程度不亚于博士生。孙先生一直引导和鼓励我,让我慢慢来。”秦克章感慨,2000年,他以出色的报告通过出站答辩。从此,造山带与成矿作用成为他的主攻方向。
 
严谨开放
 
两年来,除了孙枢的引导和鼓励,让秦克章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者严谨而又开放的科研精神。
 
“有些专家会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找一些有利的证据来印证自己的看法。但孙先生不同,他从不主观判断一个观点的对错,而是会细致分析每种观点的基点和依据是什么,能解释什么问题,不能解释什么问题,优点和不足何在等。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科研方向。”孙枢的这种“与众不同”正是让秦克章钦佩之处。
 
在秦克章看来,孙枢对多种观点的尊重以及对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密切关注,也体现了他开放的科研思维。
 
“我是矿床学出身,孙先生主攻沉积学和大地构造,有时候我跟他说一些矿床方面的问题,他则会将一些矿床学方面的专家朋友介绍给我,让我们共同探讨。”秦克章说。
 
热心肠先生
 
在攻读博士后之前,秦克章已经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工作了多年,是孙枢给了他“走出来”的勇气和支持。
 
原来,秦克章一直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到中科院做科研。“中科院的科研氛围有利于我自身重建知识架构,建立科研梯队。”秦克章向孙枢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在耐心地听完秦克章的想法后,二人达成共识。
 
但是,最棘手的是人事关系。由于秦克章在博士后期间发现了新疆卡拉塔格铜矿,原单位希望秦克章作为主力完成立项申请、将矿区探明,迟迟不放他的人事关系。
 
为此,孙枢专门请了原单位的所长吃饭。到2001年,秦克章的人事关系终于顺利地转到中科院。
 
“他就是这样,总是特别为别人考虑。”秦克章说。
 
如今,秦克章已经博士后出站13年。7月26日,秦克章的博士导师石原舜三应他的邀请来中国作学术报告。“报告会上,我还邀请了孙先生。”17年后,让自己的两位导师有机会熟络起来,这是让秦克章非常开心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 (2013-09-0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